汉字的演变史,就是人类审美艺术的发展史

汉字的演变史,就是人类审美艺术的发展史

文:枯木

文字,是人类记录语言和思想,进行交流和传承文化的图像或符号。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分为三种,分别为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表形文字也称象形文字,是描绘物体的形象,只能表示具体的事物,无法表示抽象概念;表意文字是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信息的文字体系,可单独表达概念;表音文字是一种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字母本身并无涵义。

红崖天书 

我国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现在一般称为“汉字”、“中国字”或“中字”。


贾湖刻符

汉字源远流长,起源很古老。据考古证实,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字符号为“贾湖刻符”,为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前的龟甲上契刻的17个文字符号,有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等,是明显有意识刻画的,但不能确证为文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字”的涵义,“文”和“字”是分开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意思是如果汉字是独体字,不可再分,称之为“文”,如果形声相益,即合体,称之为“字”。因而从“贾湖刻符”来看,似乎只能称之为文,不能称之为字。

我国古代文字体系的建立,据传是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时代的左史官仓颉在前人基础上总结整理而发明,史称“仓颉造字”。虽然西方有人质疑炎黄二帝是传说,然而从现有史料和考古证据来看,炎黄时期肯定存在,只是在具体年代上依然存疑。

陶寺朱书 

不过可以确定,从夏朝开始,我国文字已经非常成熟。目前发现最早的证据为公元前13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由于当时的文字大多是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迄今为止,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5万余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甲骨文开创了我国文字历史的记载,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并且结构严谨规整,富有美感,是我国汉字和书法的“祖先”。甲骨文的出土,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具有划时代意义,针对上个世纪初那些质疑夏商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

甲骨文之后,是同时期较晚出现的金文。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周时期,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采取的是篆字,也成为“大篆金文”

金文的应用年代,大约有近一千年,目前最早发现的金文,为殷商时期“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左右)以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金文的字数,据统计目前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石鼓文 

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金文作为记载重要历史事件以外,人们书写在竹简或者锦帛之上的文字,多为篆字(《说文解字》:“篆,引书也。谓引笔而箸之于竹帛。”)。当时由于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主要分为大篆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大篆金文专指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籀文据史料记载是周宣王时期的史官史籀所创,因而叫“籀文”,也叫“大篆”,因为“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大篆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就称秦国文字为“籀文”或“大篆”。现在最具代表的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石鼓文”

侯马盟书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并行着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使用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或“古文”,古文形体比籀文更为简化,结构奇诡。在六国的铜器、兵器、陶器、货币、简册、帛书和玉石盟书上都可见到这种文字。具有代表的为山西侯马出土的“侯马盟书”,该文书不但是晋国的官方文书,而且还是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书写的文字。

李斯小篆 

秦始皇灭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小篆由李斯等人整理而成,这种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见《说文解字·序》)。虽然秦国很快就灭亡,然而小篆在汉代却得到继承,一直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小篆字形呈纵势,笔画粗细划一,匀圆齐整,排列齐整,字体优美。其中用笔圆润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叫做“铁线篆”。由于小篆形体优美,因而为历代书法家所青睐,一直到现在都在流行;又由于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因而在古代关防印章玉玺等需要防伪的印章刻制上,一直采用篆书,直到清末才退居其次。小篆的代表作为秦代李斯的作品,李斯也被称为小篆书法之祖。

东汉隶书 张迁碑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一个叫程邈的犯人创作,因为程邈为“隶人”(掌管文书的小官吏),因而叫做“隶书”或“邈书”。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西晋时期卫恒的《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因为隶书在秦朝主要是作为辅助作用,因而也叫“佐书”。

魏碑《张猛龙碑》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今隶),由于隶书书写简洁方便,因而逐渐替代篆书成为主流,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唐代梁升卿隶书《唐御史台精舍碑》  

到了东汉末期,文字艺术出现多种字体并行的现象,陆续出现了楷书、草书和行书等字体。随着汉隶的演变,人们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并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于是出现了楷书。由于楷书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唐代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颜真卿楷书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过于规整,到了宋代,楷书风格出现多变。诸如苏轼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总体概括“唐书重法,宋书重意”

张旭草书《肚痛帖》 

草书的出现,也是开始于汉初,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草书,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到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米芾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

王羲之《兰亭集序》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颜真卿 《祭侄文稿》 

行书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

苏轼 《寒食帖》》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

王献之 《鸭头丸帖》 

汉字从古至今,历经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文字的发展由繁变简,由不规则到规范,进一步上升为文字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最灿烂最优秀最杰出的标志之一。汉字发展到今天,不但楷书和行书依然是日常书写字体,而且篆书、隶书、草书等,也是常见的艺术形式,不但没有随着历史而湮灭,反而越来越焕发出新的魅力。

王珣《伯远帖》 

2019/12/8榆木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