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宏村南湖边上,一队一队的旅行团从背后经过,说着同样的解说词:
这座画桥,就是李安电影《卧虎藏龙》开场时,李慕白牵马去见俞秀莲的那座。
哦,那好吧,是时候重新看一遍《卧虎藏龙》了。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卧虎藏龙》,我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李慕白和俞秀莲的中年之恋上。
因为对玉娇龙的故事烂熟于心;加之当时的章子怡全然不在我的审美范围内,所以关于她以及罗小虎的部分,我都觉得是多余的。
至少,应该缩减篇幅,仅作为与“中年之恋”对比对应的“少年之恋”存在。
中年人隐忍、深沉的情感,同中国传统文化里静谧、内敛的美学,在《卧虎藏龙》中是如此契合,深深打动了当时还很年轻的我。
那时的我,最喜欢的一幕是李慕白和俞秀莲对坐在竹林的亭子里。
风动,竹响。
他想进一步的时候她没领会,她想进一步的时候他又退却了。
等都想明白了,却已经没有机会。
两个人的交错,是一生都无法挽回的遗憾。
我一直都喜欢那种留白,也早早就明白了人生必然的缺憾。
所以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的一臂之距,才如此动人。
谁能想到,时隔多年,我对《卧虎藏龙》的关注点全然不同了。
这次我看到的是中年人与少年人之间的对应。
从前当然也有看到中年与少年的对比,但这一次,什么爱不爱的,已经退到我的视线之外。
它所描述的爱情,无论是中年之爱还是少年之爱,是克制还是奔放——皆无法再引起我的情绪波动。
剥离“爱情”的表象,电影其实更多地叙述了人生的自省和某种意义上的成长。
开局,李慕白便说出了他的困惑:修行到了顶,前方无人开路;所见是一片迷雾。
同样的困惑存在于玉娇龙身上:当她发现自己能战胜高师娘,她慌了,因为她看不到天的边。
两个人,两代人,都急需寻求自我的突破。
玉娇龙相对好办点,因为她年轻。
从倔强,任性,张扬,不计后果,到受挫,到被影响,被收服,到最后学会付出乃至舍身。
电影给了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
(有意思的是,章子怡的人生似乎也履行了这样的轨迹——又或者,这是大多数人必行的人生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李慕白担负了精神领袖的角色;而俞秀莲则是言传身教,点点滴滴。
但令我感触更深的则是,李安将这种成长,做成了双向的东西。
表面上是俞秀莲李慕白在教玉娇龙为人处世,他们把人到中年所累积的经验之谈教给她,要这样要那样,得圆润得求全得不落人面子……
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你知道他们说的这些都是对的,虽然很累,但是会做人的人,往往更吃得开。
可是,当玉娇龙理直气壮地说:爱就爱了,想这么多干嘛;我喜欢就还剑,不喜欢就不还……
无论是俞秀莲还是李慕白,都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恪守礼教的俞秀莲越来越难以克制自己的情感;她看向玉娇龙的眼神里有宠溺也有羡慕;她甚至做了从前不会做的事,勇敢地去表达内心;
李慕白何尝不是如此?开始的时候,只是因为看到玉娇龙是个练武好料子,这可以缓解他本人修为的无所精进的困扰;
但后来,他一再地问自己:什么才是你想要的?难道只有修行吗?你看清自己的内心了吗?
…… ……
这到底是谁在教谁?是谁在影响谁?
他们互相拉扯,互相靠近。
于是玉娇龙学会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李慕白宁可用最后一口气去表白;俞秀莲情难自禁拥吻了心上人。
每个人,都在这场悲剧里认清了自我,升华了自我。
人哪,最难的就是弄懂自己。
他们遇见彼此,何其有幸!
我也在思考,重刷经典,为什么这次我更在意少年与中年的对照,而不是他们之间让人伤感且充满遗憾的爱情呢?
我想,应该是因为我确然老了。
对于人生中的缺憾,“明白了”和经历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些年,也算是认识了不少比我小十岁以上的小盆友,现在连小我二十岁的都有了。
我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又是艳慕又是感叹。
因为无论是多小的小盆友,随着时日的推移,我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像,无一例外。
我曾经年轻,你终将老去。
我们都一样一样的,最后都要走进坟墓里。
就像宏村村口的那两棵大树——
这两棵树对于村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为红杨,成婚之日,新娘花轿须绕树一周才能出村;
一为银杏,辞世之后,寿棺要绕树三周才能下葬。
生死轮回,C'est la vie。
——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