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对我自己开始“真正”读书的一个总结,也是和大家谈一谈《学习之道》对我的一些启发与帮助。希望对看到的朋友也能有点点收获。
《学习之道》是我参加桃共读二期的内容,第一期是《刻意练习》。之前也一直在断断续续的读书,但总觉得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读了就忘更别说践行了。感觉真正打开思路,会读书是从桃共读一期开始的。
当读完《刻意练习》就发现了自己之前很多的认知偏差,像总在舒适区里“勤奋”;工作中怕得到负反馈就有意躲闪……也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看似比别人都努力,都勤劳,但在关键点上却总被遗忘。曾经还心里闷闷不平,现在看来问题往往是出在自己身上,却不自知,或者说却不愿面对!通过《刻意练习》,我意外的理清了未来自己职业的发展方向。因为目前自己是一名全职宝妈,所以对于书中的很多建议都苦于无法应用到实践,还只能停留在纸上,多少是我读这本书的遗憾。
《学习之道》给我打开了另一扇门,就目前情况,对我的帮助更大一些。里面提到的专注与发散模式,拖延的现象,以及组块学习等内容提升了我对学习,特别是如何读书的认知力。接下来我就对我最有启发和帮助的几点简单的做一些分享。
1、芭芭拉.奥克利绝对是一个践行者,当我起初在反复读取目录时,简直是一头雾水。感觉里面的章节随机排列,不符合一般人的写作习惯。读到中间章节,才发现这是作者刻意为之。她是在践行书中说的穿插学习法。这也促使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就不断去回想之前章节的内容,甚至是再去回看。而且为了符合我旧有的习惯,在第二遍的时候我自己把每部分的内容都做了汇总整理,并且坚持写成文章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2、对于书中提到的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让我学会了如何高效学习。
有段时间感冒头疼,但读书计划还没完成,于是我硬撑着,眼睛看会闭会,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看完了,我满足的书都不跌的放好就睡着了。(当时都被自己感动了)结果呢?第二天再读的时候根本就和新的内容一样,毫无印象。
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见,我高中有个同学也绝对算得上“刻苦”二字!上课笔记,下课习题,晚上关灯被窝里开手电继续学,但每次考试常常会犯很低级的错误,当时我简直觉得是她没有学习的天分。现在看来她只是在低水平的勤奋。还记得高中老师说“玩就痛快玩,学就认真学”,那时候就在心里想“哪有时间玩!”。
现在想来休息一方面是为下次工作积蓄精力,另一方面在休息的时候,发散模式才能更好的参与到你的学习和工作中。
3、再就是对组块的理解上,如果你没接触过可能会对它摸不着头脑,我在《刻意练习》中接触了组块,那时候就知道组块是一系列知识或动作的结合形式,专家具有领域内更多的组块。当在《学习之道》中再次接触时,就突然间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芭芭拉在书中对组块进行了更形象化的描述——小到一道题的解法,生活中的吃饭、穿衣、喝水都是组块。
那组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除了书中提到的可以释放工作记忆的空间(工作记忆的容量仅为四个单位)。我想更直接的好处就是增强我们的应变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经验丰富的人可以更好的处理突发情况,而作为新手的我们就可以尝试将他们处理问题时的措施分解成一系列步骤,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组块,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快速成长。
再有书中提到的通过运用回想,减少大篇幅的勾画重点,从而避免出现能力错觉(你以为勾画后自己就记住了,其实根本没有)。还有要避免过度学习,如果你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要再去反复练习,这就和《刻意练习》中指出的走出舒适区类似。为什么老资历的员工反而没入职一年的新员工有竞争力?你是在用十年重复一年的工作经验,还是走在不断自我提升的路上?
读书绝对是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投资,也许在书中的某个地方,就藏着一把困扰你的难题的钥匙。愿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