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诞生于尤溪县城南郑氏馆舍,在尤溪度过了童年时期,八岁随父离开尤溪。朱熹成年后,有据可考先后十二次回到尤溪,在尤溪留下许多诗文、手迹和故事。朱熹之所以这么多次回到尤溪,除了他叔叔朱槔和舅舅祝峤寓居尤溪,他几次回来探亲、奔丧之外,更主要是因为尤溪是朱熹诞育、养育、培育之地,他对尤溪怀有真挚而热忱的故乡情怀。
朱熹19岁中进士,24岁任同安县主簿。在赴任路上,朱熹拜访了当时理学名家李侗。朱熹之父朱松生前就常提到李侗,要朱熹有机会拜李侗为师。在李侗家里,朱熹以佛老的释义,与老师展开辩论,这一辩就是20多天。李侗发现朱熹醉心佛老、学风虚玄的弊端,用平和的语气,不断引导朱熹要熟读儒学经典,在日用工夫处去体悟孔孟之道。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7月,朱熹同安主簿任满。在同安主簿的4年任上,朱熹切身体会到为官应该“务实为本”,而非佛老主张的“清净无为”,开启了“逃禅归儒”之路。年底,因接任者迟迟末到,朱熹决定先回崇安五夫与家人团聚,过一个团圆年。
在回程路上,朱熹直奔福州,拜访福建提刑司干官吕大器。吕大器是当时著名学者,昔日是朱松的“契友”。此次相会,朱熹与吕大器叙起父辈故交之情。面对故交遗孤,吕大器对朱熹是关爱有加。后来朱熹回忆说:“熹自泉、福间得侍郎中丈教诲,蒙以契旧之故,爱予甚厚。”
这次相会,让朱熹心中燃起了浓烈的思父之情。与吕大器作别后,朱熹就向尤溪奔来,他要来尤溪重拾父亲的记忆。
到了尤溪,朱熹走访了居住在尤溪的叔叔朱槔和舅舅祝峤。两家人对朱熹的到访异常高兴,陪朱熹一起走访城南的郑氏馆舍,戏说朱熹童年的种种趣事,馆舍里不时响起一阵阵愉悦的笑声。
夜里,朱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驾船翱游于映衬着蓝天的海面,突然一只大鱼从船头一跃而起,身体弯成弓形,又重重落入水中,溅起几米高的浪花,帆船激烈地晃动起来。朱熹一下从梦中惊醒,想着梦中之象,一时无法入睡。此时一轮下弦月高挂空中,皎洁的月光驱散了夜里的黑暗。朱熹不禁披衣下床,步出房间,遥望那轮略带残缺的玉弓。突然一只巨大的老鹰在高飞中飞过,悠然自在地沐浴着月光,缓缓地向西边飞去。朱熹一时竟然看得呆了,直到感觉到丝丝凉意才缓过神来才到屋内。
第二天,县衙派人邀请朱熹作客。此时县里正编修《尤溪县志》,尤溪知县林嶷听闻朱熹回到故里,便邀请朱熹指导县志编修工作。朱熹出生于尤溪,父亲朱松又担任过尤溪县尉,对尤溪山川形胜、人文掌故多有了解,对县志编修提了一些添补遗漏的修改意见。因临近春节,朱熹想早日与母亲团聚,便告辞回崇安五夫。林嶷不便延留,便请朱熹题词一幅。朱熹想起昨晚夜里所见和梦中之境,提笔写下了“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几个大字,并落款“朱熹”。挥毫之后,朱熹便与众人作别,结束了第一次回尤溪的行程,踏上北归的路。
后来朱熹理学思想体系架构完成,也常提写“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几个大字,用来表达思想成熟后空阔灵澈的意境,也暗含了他“鸢飞鱼跃”的个人理想。
尤溪县现存朱熹手迹板联中最为精致的一副,为珍稀乌樟木精制,书写内容就是“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海底嵌镶日、月、蝙蝠、祥云等浮雕,字面和底纹饰鎏金粉,但落款为“朱晦翁”,应是朱熹晚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