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偶然看到b站一位喜欢的老师推荐《姥姥的外孙》并解读,想到上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朋友也提及该部电影不错,下班后觉得疲惫,想着今晚那就看这部电影吧。
前面的4/5内容我竟然都很平静在看,只有在看到姥姥快要离开的时候,外孙阿安哼着小时候姥姥哄他睡觉的童谣时,好像眼泪突然像开了闸的水龙头,有点止不住。
这部泰国电影的情感是细腻的,在电影镜头里通过细节的呈现来铺展开来亲情是有其动人之处的,所以细节处不想一一做剖析。想聊聊的还是印象深刻的触动点吧。
姥姥最后把自己最值钱的房子给了最不争气的小儿子,而不是付出最多的女儿,偏偏是最恨铁不成钢的小儿子。从旁观者的角度,其实并不是很能接受这样的方式,而亲历者的女儿虽然能理解并尊重母亲的选择,在某个时刻还是忍不住那句:遗产给了儿子,癌症留给女儿。
其实看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这是东亚很常态的,让人不舒服但是又实实在在的存在。身边也听到很多类似明明是女儿为父母尽心尽力照顾,可是好似真的被偏心疼爱的反而还是儿子。这感觉如此重男轻女,看起来好不公平,可是想想人心怎么可能用公平两字来衡量呢?人的情感如此复杂,根本无法用单一的维度来衡量判断。姥姥是用自己不同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仍然无法避免爱的失衡。
姥姥其实自己何尝不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呢?年轻时的她明明也是照顾她父母最多的人,可是父母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哥哥,姥姥哥哥富得流油仍然如此吝啬一分都不愿给妹妹实现她的愿望;而姥姥也是有自我局限认知的人,她自己受过这样的苦,在最后弥留之际依然做这样类似的选择,去伤害了自己女儿。她心里是明明白白孩子们做些什么的,所以她心里抱歉,所说的是她心里其实最想留在的是女儿身边。
但是身为子女、小辈,你能去责怪姥姥的偏心吗?扪心自问,不能。因为将心比心,即使是任何人都无法用一种可以计算的方式去衡量家人这样特殊的小群体啊。也许最让你觉得温暖的是家人,也许最让你痛苦的也是家人啊。
现在细细想来电影一些片段都隐隐有东亚家庭、身边朋友深知是自己有经历过的影子,所以当自己在写这篇记录的时候,总有一种不知如何准确去形容之感,因为那些复杂幽微的情绪道不尽说不明。最终阿安释然了,爱终究是最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