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失业的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大学学费,铤而走险,入室抢劫杀人,因此锒铛入狱。仍怀着一颗牵挂弟弟的心的他,从监狱内寄出一封封信件,却成为了一把把匕首,一次次割断了弟弟的光明前途。出狱的刚志,其实并不是一个恶棍,并且诚心悔改,但却并没有得到弟弟和被害人遗族的宽宥。
“他们为什么不原谅我?”
故事的读者,代入到刚志的角色,心里一定会产生这样的呐喊。
“我不是个坏人,我错了,但是我已经悔过了,为什么要歧视我?为什么不给我重头开始的机会?”
东野圭吾
作为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已经超越了推理本身,而是更关注社会问题。尽管推理小说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人性、社会问题,但是东野圭吾的思考似乎格外深邃,或者说,是进入了一个无解的死结中。在小说《信》中,他很清晰地讲述了一个冷酷而现实,却又于社会秩序维护有益的观点:
犯罪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为了显示这种客观事实,也需要存在歧视。
罪与罚
有错必有罚,惩罚的力度只有超过罪行的加害度,人们才不会恣意违法、加害于人。
倘使一味对犯罪者及其家属讲究宽恕、公平,那么对无辜的被害者而言,公平正义又体现在何处呢?对错、奖惩、是非,都不分明,都一塌糊涂的社会,秩序性如何维护?如何持续?难道不是在教人人都做泼皮无赖?
道歉与悔改,并不是用来绑架被害者及社会大众的原谅,而是出于,一个人,尚且保留的有良知的人心,并非禽兽之心的自责。假如连这一点判断与觉悟都没有,怎么配得上做一个社会人?
他们为什么不原谅我?
一个人,从小就应当被教育,言行举止,要对自己负责。一旦步入歧途,或一时冲动,犯下错误,就应当接受惩罚。被责骂、被排斥、被歧视,都没理由去怨恨他人。因为,惟有如此,我们人类的社会,才得以正常安稳的发展下去。
而不是,父母教的熊孩子满大街乱跑乱撞,无法无天,二十几岁杀了人,还不以为意,叫父母远涉重洋去摆平。
身为一个社会中之人,需懂得遵礼守法,这些礼法,须从幼年灌输。幼童不懂事,父母长辈需教得他懂为止。你不教,难道要他在十七岁前夜,突然被外星人灌脑,醍醐灌顶,大彻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