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是最固定,也是最重要的。
读小学时,我们到四五年级才能去祭扫烈士墓,因为在夏洼,离学校大概五六里路,年龄小的走不动。打着旗子一路走去,站在烈士塔前,仰着脸认真地听着老人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故事具体内容现在一点不记得了,只记得那天很热,人很多。几个学校轮流着听,听过后就各自回家。回到学校要写感想,千篇一律地表示要学习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
中学时祭扫的是海云烈士墓,离学校更远,也是步行过去。一路旌旗招展。一样的听故事,一样的没有印象,一样的各自回家,一样的表决心。
现在学校每年也安排学生祭扫,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曾经也随学生去过,但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与时俱进了,变化也还不大吧。
祭扫烈士墓到底能受到多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呢?我看很少。学生们更高兴的是能有一天不上课。这也算是先烈们为我们作的一个贡献。三十多年前我读小学时如此,现在更会是这样。用远离学生现实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我们的品德教育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政治化、程式化强,如死鱼的眼睛,大而空洞;人性化、个性化的少,具体而鲜活的少。我们喜欢作走过场的表演,而不是直达灵魂的熏陶。于是,教育的效果在一次次的瞒与骗中飞速下降。所以,开展学雷锋活动,小学生是发自内心的参与,到中学就是走过场,到大学可能就是带着某种目的的作秀。祭扫烈士墓自然也沦为了规定的动作,到时要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