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彩凤
每天定时定量码字,坚持日更,第2篇
考试考砸了,是很难受的事。
放学路上,迎面走来一对父子。爸爸手里拿着一张卷子,很认真地查看,很想上个世纪电子产品还没有普及时人们在路上拿着报纸边走边看的样子。爸爸的神情有些不快,步伐显得缓慢,也许他心里在想: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做错,这孩子上学都干嘛去了。
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小男孩,像是四年级的。刚好合身的校服让小男孩显得活波可爱,背上的书包估计很重,他双手紧紧地握着背带,以便给肩膀减压。可是仔细瞧他的神情,又像一个打破了花瓶的小猫,跟在主人背后,等着一顿臭骂。
父子俩从我身旁走过去了,这一幕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走到路的尽头拐弯消失了,我看着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想着孩子回家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不得而知。
不过我却想起了另一件事,是从朋友那里知道的。
朋友早晨去过早,点了一份面条,老板娘麻利地端来了一碗热乎乎的面条。正当朋友要享受早餐时,一声怒骂差点把她吓得把面条吸进气管里。她赶紧作咳嗽状,把堵在喉咙处的面条咳出来。
危机解除后,她循声望去,原来店铺里面坐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趴在一张桌子上写作业。他妈妈这一声吼,把他吓得魂飞魄散,瘦小的身躯抖索了一下,赶紧埋头写作业。
“这么简单也写错,你蠢啊!”老伴娘拿筷子戳小男孩的头,小男孩也许是害怕了,也许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伤了自尊了,头埋得更低,趁妈妈不注意,用左手背偷偷地抹着眼泪。那眼泪的痕迹像蜗牛爬过留下的痕迹一样,留在小男孩的手背上,在光的作用下反射出淡淡的亮色。
“孩子虽然小,也要留点面子啊,别在大众场合骂他。”朋友也是老师,与老板娘有些交情,便趁老板娘走进时劝她。
“小怎么了,小更要努力。不然长大了像我们一样累死累活买早点吗?”显然老板娘怒气未消,恨铁不成钢,并不理会朋友的劝告……
不知道今天在街上遇到的那个孩子到了家,会不会也听到爸爸说:“你不努力读书,难道要像我和你妈妈一样……”
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都说过这样的话呢?
说这个话的时候,家长其实并不只是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还有是对自己恨铁不成钢啊。我们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恨铁不成钢的对象真的是孩子吗?首先是我们自己吧!
因为对自己不满,所以要求孩子要比自己强,达到父母没有达到的高度。孩子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期盼值,便要忍受父母的嫌弃的目光和严厉的谩骂。
可是,孩子并不是为了弥补不完美的你而来到这个世界的。父母可以期许孩子比自己更优秀,可是不能强迫孩子比自己更优秀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孩子的依靠、榜样、最厉害的人。以早餐店老板娘为例子,对孩子说“难道你要像我们一样吗”这样的话,会产生两种可能:
一、孩子觉得即使爸爸妈妈卖早点也挺好的,同学们还很羡慕,可以吃到自己爸爸妈妈做的早餐,不用去外边吃。
二、孩子会觉得原来爸爸妈妈卖早点是很差劲的,他们自己都不喜欢卖早点。原来爸爸妈妈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厉害,像超人一样什么都会。
若是孩子产生的是第二种心理,那不是让孩子怀疑父母吗?原来我的爸爸妈妈都不优秀,我不优秀也是遗传了他们的基因啊。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他们真的会这样想。
孩子学习不好,是父母的“心头大患”,特别是在教育投入日渐昂贵的今天。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总是做错的作业、总是背不出来的课文……
孩子幼儿园的老师给了我启示:把自己也变成孩子,和你眼前的孩子一样,只有七岁、只有十岁、只有十二岁。
成绩不理想,告诉他:“如果我是你,我想我会考得好一点。这道题是有点难,不过你考试的时候再仔细点,还是可以不丢分的。”
作业总是做错,告诉他:“如果我是你,我想我会认真一点。总是做错被老师批评是很没面子的事,我会让自己得到表扬而不是批评。”
课文总是背不出来,告诉他:“如果我是你,我会一句一句地背,然后想象画面,再把画面动起来,就像播放动画片一样。我能背的,我想你也不会太难。”
真的,父母在孩子的眼里都是超级偶像,你要做出偶像的样子来,无所不能,并且很爱他。
千万不要说:“难道你要想我们一样吗?”如果有一天孩子对父母没有敬畏和崇敬之情了,多半是这句话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