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要讲述的是,时光流转中的老成都画像——成都老地图。
成都,这座历经数千年的城市,芙蓉花开遍地,别名众多:锦城、少城、蓉城、龟城……每一个名字都有一段传奇故事。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成都,还保留着一幅清代的老地图,循着那些熟悉的地名和街道,我们还能找到如今家的位置。
走进成都博物馆三楼,我们不难发现,展馆的地上有一幅巨型的黑底金线地图,通过这张以清代老成都地图为蓝本的特制图画,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整个成都被一堵坚实的城墙分为了城内城外,而其中,浣花溪、送仙桥、二仙庵、草堂寺、四圣祠街等我们熟悉的地名,赫然在目,直至今天依然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穿街过巷,穿越百年。当我们实实在在地用“足迹”去丈量成都的历史时,我们也可以触摸到,清代成都的城市建设成就。
当年清朝统一四川后,成都在战火的废墟上得到重建,旧貌换新颜。清代的成都经过多次修建,形成了省城、皇城和满城三城相套的独特格局。
省城的重建前后延续百余年,尤其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四川总督福康安主持的重修最为彻底,使成都“外观壮丽,城堑完固,冠于西南”。省城是成都城市的主体部分,街道格局继承了宋元明时期的里坊遗风,分布着各种官署建筑、教育设施、宗教场所和市场、店铺等,青羊宫、关帝庙等宗教场所也在其中。
大家还记得成都那座明蜀王府吧,那座宏伟的宫殿被张献忠用火焚毁,清朝时在蜀王府的废墟上修建了科举考试的贡院。蜀王府原有的宫墙,得到保留,仍旧被称为“皇城”。贡院以明远楼、致公堂为中轴建筑。贡院四周修筑了城墙,开设四道门,城南外敞地就成了俗称的“皇城坝”。
除省城、皇城外,在省城内西部新建了专供满蒙八旗驻防的满城。满城内官兵世袭其职,是特殊的城中之城。
通览整张地图,你会发现,整个内城明显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城东的街道全部呈方正的“田”字形规范结构布局,城西的部分呈条状的街巷布局。
成都城内外河渠交错,桥梁纵横。府河与南河交汇在成都城东南,河上的桥梁主要有万里桥、长春桥、大安桥、安顺桥和九眼桥。没错,全国知名的“成都人深夜食堂”九眼桥,那时的地图上就已经清晰标注了。
成都城内外不少名胜古迹在清代得到保护和重建,这是成都城市文明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武侯祠、诸葛井、杜甫草堂、薛涛井、江渎池、武担山、百花潭等,很多至今仍是人们流连忘返的游赏佳地。
这是我们城市的历史文化,这也是给予我们温暖与养分的家园传奇。如果你有兴趣,一定要到成都博物馆去找找,你的老家,究竟住在哪个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