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来暹粒已差不多两个月。一直没能找到空闲的时间写文,搁置许久,如今要重新把写作捡起来。
既是来做老师的,当然主题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我原以为,像中国的学生一样,这里的学生只负责读书,读书,读书。他们的脑子里充斥着枯燥和竞技。却不想这里的师生关系是另一种类型。
从沉默到玩笑
刚来。被分到负责四个班的教学,担任其中三个班的班主任。一天所要教授的学生人数在170上下。一开始接到任务我头是十分大的。八个志愿者里,只有两个留任志愿者和我被分配这样重的任务。因此,第一次给学生上课,面对教室里坐着的黑压压一片学生。四肢颤抖已不足以说明什么了,就连心脏都是颤抖的。
好歹要坚持下来不被学生发现,第一堂课是给六年级学生的,一听是六年级,心想着也就不过十二三岁。便翻来之前以准备好的《课堂游戏100例》,看看有什么自我介绍的小游戏可以玩。选中一个后,便捧着一颗颤抖的心走进了教室。进教室一看,这哪里是六年级的学生,许多看起来已经工作了的,比我还大的学生,他们也不讲话,我也不迟迟不出声。心想着:“完了完了,这怎么搞?我准备的游戏是小学生玩的。这么大的学生,还玩不玩了?还玩不玩了?” 镇定了一分钟,我开始自我介绍起来,并且边说边在白板上写了一张名片似的自我介绍。上面有:姓名,年龄,国籍,爱好······自我介绍完了以后,我便要求学生写制作一张这样的名片。(当时尴尬癌都要犯了,毕竟让大人做一张名片什么的,看起来十分幼稚。但是不管了,准备不充分的我,只能硬着头皮进行下去。) 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爱好”这一栏十分头痛,有些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些是不知道“爱好”是什么意思,有些是不会写字······班里开始有人窃窃私语,我跑上前去参加他们的讨论,才发现是“爱好”出了问题。便启发他们,我说:“你喜欢什么,什么就是你的爱好。不用想得太复杂,比如我爱吃,那吃饭就是我的爱好。你们爱玩,那爱玩就是你们的爱好。” 讲完,学生们恍然大悟,奋笔疾书起来。等我收上名片来,“爱好”这一栏简直是五花八门,“吃”“玩”“讲话”“睡觉”······当然也有档次高一点的,“旅行,读书” “听音乐,运动”·······在后来的接触中,我渐渐发现,从“爱好”这一栏,能帮助我大概定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填“吃,玩,讲话,睡觉”的学生,在课堂上属于话多,积极踊跃类型的。要不就是爱讲小话,爱开玩笑一类的。 而填“旅行,读书,音乐,旅行”等这一类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的严谨和认真,上课睁着大眼睛跟着老师走,话不多,在学习上十分上心。
从“爱好”上,基本定位了学生以后。对不同的学生,就要用不同的方法了,太过活泼的学生,上课时,要稍微抑制他们讲话的欲望,否则课堂就变成了他们的主场。而太安静老实的学生,上课就要一直激发他们说话。然而这些都是后话了,一开始,我的课堂是十分安静的,由于相互不熟悉,学生们都不敢发言。即使我问问题,也没人理我。其实他们都知道答案,只是害怕自己讲错,或者害怕自己语音语调说得别扭,被别的同学嘲笑。所以拒绝讲话。我与他们之前的任课老师沟通,任课老师也反映“沉默”是这个班最大的问题。一开始,我总是点名提问,后来发现提问没什么用,每次都是沉默沉默再沉默,到最后变成我自问自答。于是,在课堂上,我开始使用夸张的表演法(十分考验演技),当我在课堂上问一个问题,连续问三遍没人理我,我就会做出无奈装,然后“仰天长啸”,拍桌子并说:“快点告诉我啊!这个是为什么???!!!”学生看我的样子没有台阶下特无奈,都笑了,一放松,就会试着一点点回答我。虽然只有一点点,但也总比不开口好。有时候点名提问,学生一站起来就看着同桌,期望同桌能给一个答案,这时候的同桌就是战友,同桌说一个字,他就说一个字,全程不看我。为了改正这个坏习惯,后来上课我就换着衣服穿,只要学生一站起来看同桌,我就把衣服一理说:“看我!看我!我今天穿了新衣服,漂亮吧?不准看她!看我!看着我说!”
但这样的方法也不能每次都用,毕竟演技是有限的,所以最紧要的还是要赶紧和学生熟络起来,让他们没有防备,不害怕,肆无忌惮地开口讲话。 于是,我每节课都提前十分钟进入教室,只要看见谁在我眼前晃,就和他们“搭讪”,女孩我就夸漂亮,男孩我就让打扫卫生。上课时不时调侃一下学生,开一点无伤大雅的小玩笑。逐渐的,学生也不再怕我。课下也愿意和我打趣,调皮的爱和我开玩笑,认真老实的就拿着书来问我问题。 某天,班里一个上课不怎么理我的女孩突然跑来悄悄戳了戳我的腰(在这里,戳一戳腰是和你开玩笑的意思),我一看,这不是那个不爱和我讲话的女孩么,我抓住这个机会,赶紧戳回去。并打趣到“上课不要和XXX讲话,要和我讲话,和我讲话,和我讲话!!!”她被我一戳,脸红了。后来,她时不时试着开口讲一两句。这对我也是莫大的安慰!毕竟腰被戳了这么多次,快被戳断了,才换来的他们的愿意开口。
反思:不管是夸张表演法,还是套近乎法,这些方法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当我专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的勇气时,一些原本就爱讲话的学生被过度激发,甚至一度闹翻天,不可收拾。课堂上的时而会被这些个学生带跑偏。对于这些个学生,只能找来课下谈话,加以一点点的“威逼利诱”,告诉他们要遵守规矩,规矩之内他们可以闹,可以跳,可以当我是朋友。一旦越矩,我就会重回教师的角色,狠狠地惩罚他们。然而,至今我还没想出什么有效的惩罚措施能让他们收敛一点。在这一点上,我的“因材施教”还做得不太够。 还望读过我的教学日志的,有办法的同僚们帮忙出出主意。
创造多样性 打破恐惧
以上是汉语程度较高,基本可以正常交流的汉语课堂。而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初学汉语,甚至一句汉语也听不懂的二年级小朋友。
吸取了之前年龄定位错误,选择了错误游戏的教训,我开始倾向选择男女老少皆宜的游戏。与其说是游戏,到不如说就是一个简单一点的自我介绍。进入二年级的课堂,大概预料到了他们的汉语水平在只能听懂简单词汇的程度上。但简单的自我介绍还是没有问题的。于是我先说了自己的介绍,也等于是给小孩子们一个模版,包括姓名,年龄,国籍。然后我开始一个个上前讯问:“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啦?是哪里人?” 说完以后,还逐一和他们握手(“握手”是我从大学外教那里学会的,发现这是一个拉近距离的好办法,) 二年级班的孩子大多数较小,七八岁到十一二岁的居多。许多小孩子一看我把他们当作大人一样有模有样地握手,又奇怪,又害怕,又惊喜。有的孩子不敢伸出手来,旁边的孩子就怂恿他,说着我听不懂的柬语,硬是把他的手掏出来放到我的大手里。可爱至极! 年龄小的孩子表演欲极强,和我握手前,他们装作害怕,震惊,甚至装模作样地发起抖来。握完手,又是一阵精彩的表演,有的跳起来,有的害羞地把手缩回去搓一搓,有的马上又和同桌握一握······了解到这一点,在后来的课堂里,只要我一放松,全班都活跃起来。全然没有一点六年级的安静。
由于二年级的孩子水平极低,听不懂汉语,而我又不会柬语,更大的问题是,教材的编排也十分不合理。这里的汉语教育准确来说不是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而是以语文教育,提高情操与审美情趣为主,所用到的教材和国内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一样,什么《万里长城》《詹天佑》《春晓》等课文都被选入教材。讲透课文难度十分大。且讲透了也对语言能力的提升没有什么作用。对于这一点,我十分头痛。如何才能在讲透课文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第一课第二课的教学中,一直没能想出好的办法来,课也上得十分艰难。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只知道照本宣科地念书。终于,在上到第三课的时候,我入手了一套彩铅。某天突然想到把课文变成画,变成故事来教试试。第三课是《笋芽儿》,讲的是一棵小竹笋长大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分成四个部分,我便开始画起来。并上好颜色,加上会话气泡。用在了课堂里。效果是十分好的。虽然课文里还有许多词汇学生不理解,但大概知道了课文的意思。并且,在课堂上还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同时多多少少训练了他们的说话技能。如今,已经上到第八课,但学生依旧能记住笋芽儿的课文内容。在枯燥的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挑起学生的兴趣,效果实在是事半功倍。
对于这些小孩子,许多老师都秉持着一定要严厉一些,让所有的孩子都养成统一的习惯,写一模一样的作业的习惯,上课一动不动地坐着的习惯这样的想法。让孩子怕老师,才是成功的老师。她们的温柔也仅限于班里极少数的成绩好的孩子。对于这一点,我不赞同。但也不反对。毕竟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是一条顺利进行教学的捷径。虽然这样能省许多力,但在我看来,实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舍弃孩子的多样性与创造性,去追求统一化,高效化的教学实在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在低年级的课堂里,我尽量放宽标准,想用什么笔用什么笔,作业想用什么样的格式写都可以,只要完成我便不会追究。在这些没有必要规定的小事里,尽量不设限制。放宽标准以后,神经得到放松,孩子们说话的欲望渐渐被激发。如今,孩子们时常会吐出一些金句,比如我假装生气的时候,孩子们会说:“老师,不要生气,生气会不漂亮!会老!” 我换一个发型上课,学生会跑来说:“老师今天好美!” 要不就是“老师,XXX讲话,老师快打他的屁股!” 现在学生从一句话都听不懂,到基本能听懂中文的课堂用语。
第一个月里,孩子们和我熟络以后,开始和我打闹。我原以为这是他们全部的样子。直到有一天,以为任课老师在我们班里发了脾气,我才看见孩子们的另一面。当天晚上,我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下一篇文章:
言辞有过激之处,但如今想来也后怕,看到班里最最调皮,最不怕我的孩子的眼里满是恐惧,我仍然十分震惊,那一刻,我一直十分小心地保护着孩子们的一点点兴趣和好奇,被打碎得烟消云散。 或许这一点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小时候,我妈对我是十二分的严格,很少有课外的娱乐。没有外出的旅行,平时不能和院子里的小孩玩耍,出门也总是把家里的遥控器,电脑都锁起来,生怕我放松一分钟。即使得传染病不得不在家被隔离,也要马上买一个步步高学习机给我12小时地补课。周末要补习英语,数学,还要学习许多她想当然给我安排的业余爱好,舞蹈,长笛,毛笔。然而,在我小的时候,我妈从未让我感受过知识的力量,在选择学习长笛,毛笔前,也从未带我看过一场舞蹈表演,听过一场音乐会,看过一次书法展览。当我从未了解这些,也不知道学习会带给我什么时,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抗拒。最终,除了补习班被迫坚持了十余年。长笛,毛笔,舞蹈全都半途而废。后来,到了大学,遇见许多人,读过许多课外书,听过了音乐会,看过了舞蹈表演,参加了书法讲座·······才顿悟其中的美妙,也后悔年幼的自己没能坚持下来。如今,我并不怪我妈没有带我去早点接触这些。到了大学,遇到良师,也重新打开了视野,机会像是又回到了自己的手里。虽然吃力,但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如今,我尽量小心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尽量不让他们走我的老路,不让他们在长大以后后悔。努力施之以汉语之美,语言之魅力。而第一步,就是打破恐惧,建立联系。
反思:打破恐惧,对抗生硬的教育模式,我一个人的力量十分微薄,有时候甚至会感到孤独与胆怯。大学时,看了许多这样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电影里特立独行的老师和学生都被世人所排挤与否定。然而他们带给学生与朋友的影响,惠及一生,光是看电影的我,也被改变许多。 我不敢以特立独行的主人公自居。但,我想我会尽力效仿,尽力给学生打开一个世界。
突然想起,有一天,高年级的学生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会选择做老师?” 我说:“其实,未来的我并不想做老师。我有我自己的梦想。但是我在中国,看见许多孩子和我小时候一样,前半生脑子里只有一件事:考大学。后半生脑子里有五件事: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养孩子,赚钱。所以现在我来到这里做老师。我想告诉你们,我所看到的世界有多美妙。想告诉你们,你们的世界不在教科书上,也不在父母的规划中。”
教学,固然是前人的经验省力些。但若是生命中能遇见一两个与众不同的老师,我想,一生都会变得不一样吧。庆幸,我遇到过。如今,也要努力变成那样的老师。
校园暴力 心理恢复与重建
原本以为柬埔寨的校园一片太平,一片和谐,不会有欺凌的事情发生。然而,最近结识的一个学生,让我意识到,不是每个学生都总是面向阳光的。
从一开始来这里,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中放学以后,不急着去做饭,也不急着回房间睡觉。我会在学校里散步,满学校的孩子都堆在门口等爸妈来接,有的被爸妈早早接回家。有的爸妈工作忙,要迟一两个小时才能来接。而我总是抓住这一两个小时,在操场制造“偶遇”,然后“搭讪”,然后聊天,一来二去,整个学校的孩子都认识我了。大孩子看见我就会打招呼,小孩子看见我会一直笑。然后我就制造对话的机会。
两个星期前的一天,放学,我正跟我班里一个小孩子讲解汉字怎么写怎么写。然后这小孩实在听不懂我讲话,一脸迷茫。我又重复又演示,他也不懂。这时我看见门口有一个男孩,看起来年岁大一点(后来得知只有13岁),我就招呼他进来帮我翻译,然而他也听不懂汉语,自动切换到了英语。我一想,用英语也行啊,只要能讲懂就行。一来二去,他很快就帮我搞定了这个学生。 这就算认识了。
这个男孩英语十分流利,和我沟通起来几乎无障碍,后来的两个星期里,只要一放学,他就会出现,然后跟我聊各种,聊算命的经历,聊梦想,聊未来,聊语言,甚至聊婚恋观,给我介绍柬埔寨的婚恋观······ 有一天,我指着操场上玩疯了一群孩子说:“为什么你不去和他们玩呢?” 他说:“I'd like to be alone (我喜欢一个人待着)”,我又说:“那你平时会玩游戏吗?” 他说:“会,但只和家里的兄弟玩。” 这次对话后,我总觉得有些别扭和奇怪,平时如果我不在,他也只是一个人静悄悄地坐在凳子上等爸爸来。不过也没太放在心上。
有一天,我和他正聊天,突然前面闪过一个在我们学校读书的韩国小孩,我指着这个小孩说:“你可以和他做朋友呀!他是韩国人,你以后不是想学习韩语么?” 他看着那个小孩, 突然闭着眼睛,手抹了一下脸,眼睛,并且在脸上的三角区停留了几秒。(对于他的这个动作我连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这是个成年人有烦恼时才会有的表情和动作。不应该出现在13岁的孩子脸上。) 然后,他很轻描淡写地,一点愤怒都没有地告诉了我一次可怕的经历。
他说:“这个韩国小孩和我是同班同学,不过,我从来不和他讲话。“
”为什么“ 我问。
”在我还是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把我的作业本扔进了垃圾桶。我找不到作业本,老师很生气地骂我,并打电话把我的爸爸叫来。老师说,我必须在三天之内重新写一本作业,把以前的作业都补上。但是,那时,我们已经上到二十多课,太多了,我根本做不完。“
”那你知道是他扔了你的作业本吗?“
”知道。“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
”因为,老师很凶,我一直哭,没有办法说话。“
”那个老师现在还在这里吗?“
”不在了,他已经离开了“ (从这一点上,我推断,大概是外派的中国老师,因为听不懂柬语,拒绝接受学生的解释。)
如果他是个小女孩,我当时一定上去拥抱他了。他用十分十分平淡的语气告诉我这件事,一点都没有小孩子点滴都会计较的感觉。当时我听得很心疼,很希望自己就在现场,听他慢慢解释,然后把他护在身后。可如今,我能感觉到,创伤已经形成,如同一道屏障,渐渐侵蚀他,把他隔绝在自己的狭小范围里,拒绝所有同龄的孩子。但同时,我能看出,他十分渴望交流。和我交谈的时候,他总是倾向于抢话,似乎更愿意我静静地听他说。而我也就这样静静地听他说,时不时发表一点意见。愉快的交谈持续了两个星期,但我对于他的问题依然是毫无头绪。有一次,我尝试着告诉他:”这个世上,有好人,有坏人。不能因为曾经遇见一个坏人,就拒绝所有的人。或许你的好朋友就在不远处等你,他是个好人。因为以前的那个坏人而失去认识好人的机会,是不是十分不值得?“ 然而,收效甚微,他依旧总是一个人,也依旧不和别的小孩子玩耍。
在校园暴力这个问题上,我是一点经验也没有的,没有经历过,也没有读过相关的书。对于孩子心理创伤的恢复与重建,有些手足无措。也希望,认真看过我的教学日记的同僚或者前辈们,能帮忙出一点主意。不然,推荐相关的书籍电影也是可以的。
反思:我们总是认为,外向的孩子就是性格问题,内向的孩子也还是性格问题。可天知道他们经历过什么!小孩子的心思极为细腻敏感。所以,永远不要小看一个孩子身上的一点点问题。这些问题就像黑洞,随着年龄的增长,黑洞渐渐变大,吞噬着孩子的内心。等到症状明显的时候,或许就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
结语
以上,就是我初来两个月内,差不多情况了。我所在的学校,教学工作十分重,也很繁忙。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写文。但我不是一个轻易忘记生活的人。工作再忙,任务再重,也不会忘记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这里的日子,总是会想起以前的多次旅行,想起在故宫博物馆里笔记写满整个本子我,想起在草原的夜里听着回族大叔讲述历史的我,想起在森林里听鄂温克人吟诗的我,想起在天津大学里撸糖葫芦的我,想起窝在大外的图书馆里看书的我,想起在迪强老师的课上一次次听得入迷的我,想起每次被二姨精密严谨的逻辑思维震惊默默下定决心啃书的我······那些种种就像一场梦一样。我知道,这里的一切终究也会变成一场梦,所以,我要分秒不停地记录文化,记录这里的孩子,记录这里的教育,记录同一个世界里,不同也相同的我们。
最后,分享一句我奉之为圭臬的话:老师的角色不是制定规则,而是帮助学生清楚思考,从讨论中得到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