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應該是我第一本在Kindle上完成閱讀的小說,作者的冷峻的筆調怪不得一鳴驚人地拿下了Amazon 的最佳小說。
全書大約是由Lydia的死開始,她是李家的靈魂人物:父母的竉兒、哥哥的好妹妹、唯獨不是妹妹的好姊姊,他們有愛有恨,一個普通的家庭。但隨著她的離去,這一些平衡開始發生轉變,身邊家人雖然圍著她的死因團團轉,故事也在他們各人的心理狀況慢慢展開著。
事實上這一些「不能歸類」的小說理應不吸引我,但越看下去便受到作者淡然的筆觸吸引,繼續看下去。其實一開首作者便刻意對Lydia的死作十分冷淡的處理:
Lydia is dead. But they don’t know this yet…….
作者故意擺脫自殺少女是問題少女的形象,文中處處看見Lydia附近的人對她的注意和竉愛:媽媽視她為完成自己夢想、擺脫母親束縛的對象、爸爸以她繼承妻子的眼睛而自豪、哥哥視她為傳統妹妹的形象等等、妹妹視她為妒忌的對象。她是眾人的中心,這一種中心的壓力、少女的情懷(縱然描述有點單薄),把她推到了湖上。讀者不禁會問: 萬千竉愛在一身的她為什麼會自殺?
老實說,讀畢全書也未必找到100%的答案,但我認為這正是作者的背後目的:Lydia 的死不重要,重要的是消失中心後眾人的失衡:爸爸的外遇、母親的抓狂和歇斯底里、哥哥的後悔、兒時玩伴的恐懼等。如果要我說,其實本書的主角應該是Lydia 的家人。
爸爸因為愛女離開,也是唯一要冷靜的人,此時外遇出現了,還是是中國人。這一筆的描寫可能是神來之筆,也可以是作為美國華人二代作者的真實見聞,這一個包裝也散見於全書,Lydia 就是中西混合的完美體,父親最喜歡的也是這樣,基本上父親的上半身也是在身份認同下渡過,一個义燒包,代表一個身份的認同,也代表跨國婚姻失衡的危機。這一種身份還禍延第二代,女兒的身份也產生認同問題,這使本書帶有國族成份,我也懷疑這是她得獎的原因。
母親的情緒更複雜,也是全書著墨最多的地方,「我就是要不同」支配了她的前半生,作者基本上要視她為「第二中心」,望女成龍的心態其實是當年很多父母的寫照。兄長和兒時玩伴的恩怨反而是全書最夾硬的部份,寫得不大精采,我懷疑作者根本捉不到同性的愛是如何,最後唯有借書中的自己 — 妹妹的口,向讀者表示,這一個做法不太高明,尤其是比起描寫父親和母親的心理描寫而言。最後的是妹妹,我曾懷疑這就是作者自己,因為她的獨白最好看,也貫徹了全書「冷」的特點,但作者看來不太看好她,她的結局我認為是最悲的。
上述各人的驚天變化,作者竟然用冷靜、淡然的方式處理,完全突出了事件的不尋常和矛盾,作者對這一種張力的野心延續至最後:書的結局是大團圓的,各人所有的結也解開了,開始在「後Lydia」的狀態生活下去:爸爸離開了外遇,終身不再和她說話;母親繼續懷念女兒,重拾生活;哥哥繼續升學,唯獨比冷淡更淡然的妹妹,目空了一切之餘,也得到了父母長兄的認同。這一種大團圓對我來說是十分悲慘的:巨變後還要跟以前一樣的生活,應該比起淡然的離去更悲哀:要面對從前的外遇、自己一生的希望消失了、懷疑殺妹的仇人向自己表白、因為妒忌的人死了才拾回的愛,看完結局後,腦裡充滿了不安的情緒。還是急急關了Kindle,在公路上冷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