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解答难题——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课题
第一个武器——适度休息。我们把它成为孵化期。
遇到难题的时候怎么办?坐在那里死磕还是放弃,或者暂时放下他们,出去走走?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吧?旁人总会劝咱们,出去换个脑筋吧,没准就有灵感了。有时候还真是如此,出去做一些无论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事情,突然之间一个想法就迸发出来,问题迎刃而解,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们认为当我们对某些事情进行足够长的专注时间后,当你实在没有思路时,也就是你需要放下的时候,这个时期叫做准备期。
第二个时期叫做孵化期。科学显示我们的大脑在我们做其他事情时仍在后台持续地飞速运行,把新的信息与旧的信息联结到一起,最后重新排列一番。虽然这个人毫无知觉。
当你的思绪积累到一定时刻时,你会突然灵光一闪,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在一刹那间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第三个时期——顿悟期。
最后一个步骤叫做验证期,因为你的灵感需要验证后方可执行,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是不是所有的孵化都是成功的,有些孵化甚至会让人进入死胡同,反而不利于难题的破解。那怎样才是成功的孵化打开的正确方式呢?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诺尔曼·迈尔(Norman Maier)的实验告诉我们,在孵化期中,大脑对周围任何可能与解决问题相关联的信息都很敏感,所以要学会从周围环境中的所有物品找出提示,以及打破限制思路的预设,创造一切可能性。这样就能有效帮助我们记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那怎样的休息才是有效的休息呢?才能最大程度帮助我们有效放松大脑,激发灵感呢?
一、刻意为之的选择性遗忘。有一句话叫做“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感觉就是这样,正如之前作者讲到的关于遗忘的功效:
(1)过滤器——帮我们清洗脑袋里过于冗繁的信息;
(2)被动地强化再次学习时的记忆——忘了再学会再一次加深记忆,巩固知识,不容易再忘记;
(3)促进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选择性遗忘给大脑信息重组创造了条件,谁又能保证在这个过程里不会有奇妙的想法诞生呢?
二、有目的性的分心,孵化休息的三个类别:
(1)放松,比如躺在沙发上听音乐;
(2)轻度用脑,比如在网络上漫游;
(3)高度用脑,比如写一篇短文或琢磨另一项课题的作业。
当然以上方式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制定我们的休息方案,但是值得肯定的就是适当的休息一下是非常有助于我们后面的学习征程的。正如作者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心不是拖后腿的事情,而是很有价值的武器。”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虽然消磨了我们的时间,但是它帮助我们恢复精力,为瓶颈期创造了打通的机会。
第二个武器:渗滤,即一直保持着心神的警觉,不断想办法调动起我们的头脑来,关注跟手中那份未完成项目相关联的一切,随时采集各种对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
先说第一要素:打断。
这里有个关于“打断”有意思的话题。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打断吧。我们一直把它们达成学习的天敌。但是不得不承认,每一次被打断后,因为分心而增加了我们的时间成本,所以我们心里会情不自禁产生一种压迫感,把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提到一定的高度,就好像打了一针兴奋剂一般进入空前紧张的备战状态,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蔡加尼克效应”。
第二要素:感知力——调动大脑的良药。
人的基本需求和动力会提高自身感知力对周围能满足这些需求的相关事物的敏感度,正如孕妇怀孕期间,就觉得街上哪里都会遇到孕妇,随处一个地方都能看到孕婴店,一旦某个目标被“激活”,它便能盖过其他一切,调动起我们的感知、思维甚至是心态,去关注身边的一切。
如何才能有效激活、调动我们的感知力呢?
一、逼自己一把,把目标提到重要、紧迫位置;
二、刻意去寻找机会,把目标集中到一点,机会永远给做好准备的人。
第三要素:有意识的反思——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有意无意间采集数据与资料,并主动思考、分析这些收集起来的东西。
第三个武器:交替训练。
无数的科学实验证明:不同动作的交替训练比单一动作的固定训练更为有效,因为它能迫使我们内化肌体动作的基本法则,从而使肌体经过调整,反而培养出了总体上的灵活应变能力,对任何距离的目标都更有准头。
这也就解释了我们此前把整块的学习时间打散为一次一次的,以及偶尔的更换学习场所的原因,在这些“更换”中,我们逐渐强大了我们大脑的应变能力,
交替学习的强大作用。
学习时把不同的物件、技巧、概念等穿插到一起来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不但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还能使我们更彻底地掌握好每一项内容。但在设计自己的交替学习方案时,一定要把新的科目或技巧跟学过、练过,但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复习了的内容混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