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我在家观看了电影《了凡四训》。之前也读过此书,但或许是老师给布置的写观后感的任务,或许是经典的神奇力量,又或许是与彼时读此书时又增添人生的经历,此次观影,又有颇多感受。
1.命运之观。在《了凡四训》里,了凡先生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所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这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畏天的狂妄心态,与知命安命、不思进取的只等死的消极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我非常认可了凡先生的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我觉得,先天给每个人的资质不同,就如同一个容器,有的人装的水多,有的人装的水少,但是通过后天的修炼,人是可以控制水的消耗的。尽管先天的水少,但我控制的好,一样可以比先天水多的人活的长久。就像了凡先生,享年74岁,这不算一个特别长寿的岁数,但比起孔先生算他的53岁寿终,不也是通过后天修炼改命得来的吗。
2.因果之应。作为一本劝善书,其理论基础就是因果报应,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明确地论述了福祸的发生与积德行善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果报应认为,人们所经历的和将要发生的福祸都与人们的所作所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福还是祸,都不会无缘无故降临到人们身上。一个人积德行善必然会带来天大的福气,恶贯满盈也自然会导致天大的灾祸。这让我想起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我现在越来越认识到,在生活中无法掌控的东西太多,听天由命的事太多。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行善积德。
不过,我觉得我们要克服两个误区:一是现世现报的短利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太多“好人不长命”的例子,我做了好事,为什么得不到好报呢,他一个恶人,为什么家缠万贯。这需要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积德行善不是为了求回报;也需要我们不要用善恶对比评价他人,你别看他家缠万贯,但就是因为他做了恶事,本来先天注定他应该家缠千万贯,结果只能家缠万贯了,如果他继续行恶下去,那万贯也保不住了。所谓“因果通三世”,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二是辨别正确的善恶。“认善为恶,指恶为善”、“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只有看的清,才能行正确的善事。《了凡四训》中已教如何辨别之法,在此不在赘述。
3.谦逊之德。《了凡四训》中,专门拿出一章讲谦德之效。开篇引用《易》和《尚书》中的语句说明谦逊是天道、地道,所以人道需要遵守。“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月满则亏”,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在繁华过后必然走向低谷,必然走向衰败,这在经济学上和管理学上都有相关研究理论。人只有保持谦逊,一直保持那种未满的状态,在人生大势上,才能保持不走下坡路;有那种未满的状态,在心理态度上,才能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此外,谦逊还能有和善的人际关系。
人如何能保持始终的谦逊呢?我觉得要通过反躬自省来知过改过。这在《了凡四训》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其中第二篇就专门写改过之法。改过的前提就是自己要始终保持谦逊的状态,时时反省自己,时时检查自己,而反省检查的标准,就是“天道”,所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一个人应该经常性的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个人是不是有一个好的命运,是不是有很多的福报,是看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性质的。
谈完自己的感想,学生还有几点疑惑,望老师解答。
1.了凡先生因无妄念而能静坐三天三夜,那么仅仅因无妄念就能克服静坐带来的身体酸痛和饥饿吗?了凡先生对此简单带过,但静坐是一门高深的功夫,如何才能通过修炼或者用何种方式能达到这种静坐状态?
2.人要依照“天道”行事,追求“天人合一”,但人也是有限理性的,只能感知有限的东西,即使在人能感知的有限范围内每个人的感知也因人而异,我们如何能做到“天人合一”。
20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