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莲汉芙小姐在给弗兰克的信中写到,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的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免读的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把书一箱一箱地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读完这一段,简直有种啪啪打脸的感觉。
我一直自诩自己是一个爱惜书的人,甚至隐隐以这点为骄傲。我读过的书,除了自己简单的标注和笔记之外,基本不会留下别的痕迹,不管什么样的书我都要在外边多包一层书皮,若是被别人借走折了页蹭了土,我也是要在心里不高兴好几天的。不管什么时候买的书,看过的没看过的,以后会看的再也不看的,都会摆在书架上。尽管很拥挤,家里的书架上还保留着我高中时候到大学时候每月一本的《意林》,就算学校组织捐书活动的时候我还是舍不得把书架上的书送出去,而是去书店重新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捐了出去。现在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有些偏执,我跟那些留着旧衣服好多年不穿压箱底的阿婆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藏书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问题在于像汉芙小姐说的,读的太潦草。小时候家里书很少,我还记得那会抱着外公的那本破旧的三国演义读了好几遍。上了高中之后除了《意林》《作文素材》之类的快消书,还有课堂上老师推荐的一些名著,我很少自己再买其他书了,而且看过的那些都已化作碎片,埋没在了记忆的尘埃里。现在看的书,也多是一些网上推荐的畅销书,读完一遍再也不翻看,让它与书架上的其它伙伴静静地躺在一起。以前总是很佩服外公,不管跟他说起三国演义的什么情节,他都能准确说出是哪一回,谁谁谁又干了个啥,现在想想无非是因为喜欢,读的多。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明明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用了很多功,却总没有得到想要的提高?觉得自己也算腹有诗书,气怎么就不自华?大概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量,没有注重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什么一口吃成大胖子的事儿,很多时候是我们太浮躁,不够扎实。没有谁理解能力那么强,能过目不忘吧,我们与高手的距离很可能就差了一个熟能生巧。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要抛弃那些没有营养和自己不喜欢看的书,知道自己只读一次的,看完就送人好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书也不在多,有精华在就行。读书保质不求量,该精读的书定要多读几遍,多思考。让喜欢的每一本书,都刻到骨子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