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学今天推送的文章对我帮助很大,解除了我最近心中的一些疑惑。
为什么有些人恐惧孤独,有些人却可以享受孤独。马斯洛提出,人的动机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满足成长,一种是满足匮乏。又因为孤独是人的出厂设置,不能被消除,只能被面对。有了这两个前提。
加一个条件:满足匮乏的人,通过占有、依附、讨好对方或者身边的人企图消除孤独感,即借由他人来消除孤独感。所以这类人只会陷入更大的孤独,因为孤独是无法被消除的。
若是换成另一种条件:满足成长的人,他们通过连结事物而非连接人,坦然地面对孤独。因为有独处能力,他们更能够发展一段独立的关系。
“与事情的联接代替了与人的联结,让他们能够安心做事,享受孤独”。
“即使没有相互的利益纠葛,也没有走的太近,人仍然能够通过彼此缓解孤独。”
引号摘抄的两句话真的是深入我心,软软的话语打中在我的心上,就像冬夜里摇曳着的暖黄色灯光。
抽象出当中的逻辑关系,也分外有趣,理解的过程中,就像把脑中杂乱的电线又理顺了一条。
这个逻辑框架可以给我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么?总想找个人陪伴,总想找到刺激感,新鲜感。又是那么的恋旧,回想过去的美好。归根结底,还是想要满足童年缺失的匮乏感,对食物、安全感的匮乏。希望有人陪伴。如果希望就认真去面对。腻烦了想要却纠结着行动的过程。
但是这篇文章的思想,给我提供了另一种解决的思路。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孤独,可能要这样一直孤独下去。本质上我是被迫孤独,不是主动地选择孤独。被动是我最讨厌的,但在喜欢对方这件事上我又喜欢被动。矛盾之处。我时常跟好友说:“我可能要这样孤独下去,孤独才更适合我”。我也多次这样对自己说。但潜意识里,我深切地渴望有人陪伴。以上的我是满足匮乏的机制。
如果切换到满足成长的机制呢?匮乏确实不能消除,但在满足成长的过程中,匮乏感同样能被被填充,何不试试这种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