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仪同三司城阳郡开国公萧吉撰
第一釋名就此分爲二段
一者釋五行名
二者論支干名
原文:
卯者,冒也,物生長大,覆冒於地也。《淮南子》云:“丣,茂也,茂然也。”《三禮義宗》云:“丣,茂也,陽氣至此,物生滋茂。”
辰者,震也,震動奮迅,去其故體也。《三禮義宗》云:“此月之時,物盡震動而長。”
巳者,巳也,故體洗去,於是巳竟也。《三禮義宗》云:“巳,起也,物至此時,皆畢盡而起。”
午者,仵也,亦云萼也,仲夏之月,萬物盛大,枝柯萼布於午。《淮南子》云:“午者忤也。”《三禮義宗云》:“仵,長也,大也,明物皆長大也。”
未者,昧也,陰氣已長,萬物稍衰,體薆昧也,故曰,薆昧於未。《淮南子》云:“未,味也。”《三禮義宗》云:“時物向成,皆有氣味。”
现代语境:
卯、 卯是冒的意思,万物生长繁茂,万物冒出地面并覆盖于地表。《淮南子》说:“卯,茂盛的意思,繁荣茂盛。”《三礼义宗》说:“卯。茂盛的意思,阳气冒出地表,万物生长繁华茂盛。”卯为夏历二月,是万物冲破地表并生长壮大的时节。
辰、辰是震的意思,震动奋速的,脱离其旧的体态,生出全新的形态。《三礼义宗》说:“在这个月的时节,万物都震动而生长。”这是夏历三月,阳气茂盛,雷鸣闪电振动万物。
巳、 巳,四月,阳气已尽出,阴气已尽藏(尽退匿),万物成形,其原来的形态已经完全洗去,万物已生长至极盛。(注:巳,读作sì或yǐ,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胎儿,也可能是一种求子之祭,引申指后嗣,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终止(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巳也” 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凡巳之属皆从巳。详里切。)《三礼义宗》说:“巳,起的意思,万物到这个时节,都毕尽而起,都生长壮大到了极限。”
午、午是仵的意思,阴气逆反,午为夏历五月,阳气盛极而阴气生,午也是萼的意思,萼为花朵盛开的意思,阳气已达极限,午为仲夏之月,即夏历六月,万物盛大,因万物到了午月之时,枝条上花朵盛开,(注:萼:《唐韵》五各切《韵会》逆各切,𠀤音鄂。《玉篇》花萼也。《晋书·皇甫谧传》春华发萼,夏繁其实。《束皙·白华诗》白华朱萼)。《淮南子》说:午是忤的意思,忤则为逆反、抵触、不顺从的意思。这个不顺从是阳极而阴生,与阳气抵触。《三礼义宗》说:“仵是长和大的意思,说万物都长大了。”九柏注:午为阳气盛极,为火,主膨胀,夏长,长亦为膨胀,为阳气的膨胀,地气现形,万物长大。地气活泼到极点则为火的状态,无形状态,阳极生阴,因为太阳开始往南移,地气由活泼态开始懒惰,于是天开始出现多云,云化为雨。
未、未是昧的意思,昧是不明的意思,阴气已生长起来,阳气不明了,万物稍衰,万物体形状态隐晦不明貌,所以说暧昧于未。《淮南子》说:“未是味的意思。”(味:气味,这里是说万物气味的形成,未月为夏历六月,五行属土,火生土的状态,地气从火的无形与膨胀状态开始现形,土主香甜之味。梅雨时节为长夏)《三礼义宗》说:“此时万物的果实在逐渐成熟中,都开始有气味。”九柏注:为什么说未的属相为羊,其思想是和合,这个和合就是阴阳和合,阳气与阴气比较均衡状态,这是天地气的平衡态,就是无不及也无太过,守中,阴阳和合让万物成就,这就是和合文化的本质,守中就是土的方位,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的中就是和合。中国文化的根源于自然科学。
九柏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