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是同一时代的三位心理学伟人,他们在各自的心理学分支方向上做了开天辟地式的突破:阿德勒所开创的个体心理学,在当今社会广泛流传,其思想比当时的时代主流思想超前近百年。那么他的思想对于作为个体的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呢?也许,从他的思想里我们能寻找到一条从自我接纳到获得幸福的道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随之而来的却是我们的幸福感在下降,为什么会这样?
这得从我们生而为人的内核说起,我们身在客观的世界,却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真正的”人“。连孤独感都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你感觉孤独是因为周围有一些和你生活得很不一样的人。再比如: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索到人际关系上:你手上的100元纸币如果没有人和你交换,它就是废纸。
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根本不可能不受伤,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在任何或好或坏的时代都会存在。特别是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中主要是竞争状态,那就会有更多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摆脱不掉。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回你赢了,对方会等待着寻找下一个回合去赢你。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用代表真理或正义的角色去和对方一争高下。其实,无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此时其实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无所谓(一分对错,就引入了竞争,就有输赢与烦恼)。争吵得激烈时甚至会发怒,其实发怒只是交流的形式之一,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
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不如意和挫折,那么是否就要用“不幸”来给自己逃脱呢?即使你选择了“不幸”的解释,这也并不是因为你在不幸的环境里,而是因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你把”不幸”当成了自己的借口。比如现在工作不愉快,给自己找个理由说是因为有一个多么奇葩的上司,所以无法好好工作。而实际是你因为不想工作(不愿意接受能力匮乏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这样的(讨厌)上司。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可以改变自己,之所以无法改变自己,是因为不改变对你的主观世界更有利,你定下了”不改变“的目标。
每个人都是自己主观的存在,决定了每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如何改变的答案只能自己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的答案只是对症疗法,没什么价值。
每个人都有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如果仅仅遵从这种倾向性去过日子,生活就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这并不是自由,(享乐)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向上推的态度。人更多的是“社会人”,要行使自由,从一切烦恼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就需要付出代价:有人讨厌你。但自由不是从现有的社会关系中抽离,而是妥善做好课题分离,不畏惧被人讨厌而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总之,真正关心自己过得如何。我们要做的是接纳自己、信赖他人、奉献他人,构建起广泛的共同体感觉:把他者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首先、接纳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自己做到更好的自己的理想,相比理想的自己总有太多不足之处,只要不把自己的这种自卑当做不去行动的借口。自卑感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人生不是和他人的比赛,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其次、信赖他人。
首先要区别信用和信赖:信用有前提条件-比如银行给你贷款前先要审查甚至交抵押物,而信赖则没有这种条件约束,而且即使蒙受损失也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一般人都不会在被别人长期信赖时还仍然长期对其背信弃义。
与之相对,信赖的反面“怀疑”则是破坏关系的第一杀手锏。信赖他者的重要意义在于避开怀疑这个坑,假如你在恋爱中怀疑对方“可能不专一”,那么你很可能会积极去寻找对方这方面的证据,从而得到”自我实现的寓言“,一段关系可能就会成为泡影。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你最终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当然,阿德勒并不主张像理想道德模范般无条件地信赖他人,剪断你的某个关系就是你自己的课题,必要的时候行使它。就连阿德勒不也和自己曾经追随的对象弗洛伊德决裂了吗?这背后有牵扯到课题分离的方法:背叛你的信赖就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对眼前出现的任何课题,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判断方法是”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比如:孩子的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和谐很多。总之,请让自己学会真正做到“自立”。
最后、贡献他者:实现与社会和谐共处。
我们应该树立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需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过度关注对错,就会无形中步入权力之争,制造人际关系中的持续竞争,埋下恶果的种子。美好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表扬或批评、以及希望被表扬或批评,都是在构造一种纵向(竞争)关系状态,这会破败人际关系和谐,阿德勒提倡把所有人际关系都看成“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或在家庭中承担何种角色。在横向关系里,不会再有干涉,而是援助。真正的援助是有大前提的:课题分离和鼓励。 继续以孩子的学习为例,父母不应该干涉孩子的学习,要求其必须学习或者必须考上xx名牌大学;而是努力地帮助孩子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关于表扬的另一种负面影响是表扬得越多,就越让对方形成更高的理想目标,从而让自己感觉”没能力“,越发难以建立自信。
和批评或表扬类似的问题是用行为标准去评价他人:请不要用“行为”标准(做了什么)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对于自己也同样如此,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首先用存在标准去接纳。
用行为标准去评价的典型思维模式是 从理想形象的100分应该有的行为标准对他人按项一点点地扣分。更好的方式应该是从零分出发去给他人算加分项,对其存在本身表示感谢。比如孩子饭后主动过来说要刷碗,你不应该以其没刷过动作很毛糙等而拒绝他(行为评价的思维),而应该接纳与鼓励他的主动参与。当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会迈出更多新的一步。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阿德勒认为,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梦也许会破灭(达不到目标),但你还是应该鼓起勇气去做。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拼接而成的。就像旅行:我们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即使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够到达目的地,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在人生的旅途中,既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又时刻不忘享受当下的幸福:对共同体的贡献感。即使终其一生还是普通之人,也并不等于无能:你走过了很长的幸福之路。如果成功,也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