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调转船头,逆时代潮流而行,不间歇地向过去驶去。——菲茨杰拉德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著有《最后的雄狮》《总统之死》《黎明破晓的世界》等作品,曾参与20世纪多位伟大人物之激动人心的传记,包括丘吉尔、麦克阿瑟、肯尼迪和洛克菲勒家族。其中,《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是他的第十部著作。在该书中,威廉·曼彻斯特以理性克制又客观中立的笔触勾画了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至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水门事件这40年间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所有的特写都是史诗”,《光荣与梦想》一书完美地印证了这句话,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必读书目,有着“传媒人的圣经”的推崇与赞誉,其价值之一就在于能够帮助普通人塑造更正确的史学观和新闻观,曾对一代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恰如罗振宇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它既是长河巨浪,又涓滴可饮。记者出身的曼彻斯特的笔法引人入胜,字里行间充满着感伤、历史感和不动声色的批判,同时又不乏作者个人政治立场的侧面流露。1932年,胡佛总统任职的第四年,是美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的一年,而后的这40年间,美国渡过了大萧条,依次迎来了罗斯福的上台、二战、珍珠港事件、罗斯福逝世、朝鲜战争、麦卡锡事件、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黑人争取民权运动和水门事件等被载入历史史册的重要节点。这本书虽立足于宏大的时代背景,却与细腻的人物特写式的新闻写作处理毫不冲突,集文学性与客观性于一体的150余万字呈现的不仅仅是美国的断代史,更是一篇篇人物特稿,堪称“非虚构”的典范之作。关于什么是历史,学者柯文在《历史三调》中有三种阐述:第一种历史,是历史亲历者的记载和讲述,包括遗留下来的一手史料,如书信、日记等文字史料,衣物、家具等实物史料和神话传说、访问实录第二种历史等口述史料,是当事人主体直接的观察和直接的回忆,“直接创造过去”并在事后将自身的“经历”公诸于众;第二种历史是作为“事件”的历史,是叙事化的历史,通过梳理历史事实,进而理解和解释过去发生之事,并赋予其相应的历史意义,是历史学家在重塑过去、重构历史;第三种历史,是神话制造者处于某种特定目的,或鼓舞、宣扬,或攻击、诋毁,对历史事实中某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信息加以特殊解读,有意地把历史包装、塑造成想要的模样,柯文教授称之为“神话”。而在《光荣与梦想》中,更多呈现的是第一种历史,用新闻的方式、平淡幽默的语言风格,结合小说般的故事叙事和严谨的纪实实录书写历史、刻画人物,描写1929-1933年经济危机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凋敝时,曼彻斯特写道“教师建议一个小女孩儿回家吃点儿东西,孩子回答说:‘我不能吃,今天该我妹妹吃。’”、“一位芝加哥寡妇为了不让自己看到食物上蠕动的蛆虫,总是会先摘掉眼镜”;描写飓风时,曼彻斯特以一名长岛居民的生活经历为例,通过客观的细节化叙事真实地再现了飓风来临时的场景;描写总统时,当写到胡佛总统走到人民中去,“他能活着回来,算是走运”,当写到杜鲁门总统与俄国人谈判,“其实他最感兴趣的是作一次远洋旅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历史的真实,就存在于细节之中。不可否认,从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之中,或多或少地可以窥见曼彻斯特对政治人物的喜恶偏好,对于罗斯福和肯尼迪的喜爱和对于约翰逊总统的淡漠,但曼彻斯特虽作为一名民主党的支持者,却在行文中并未过分表露出对共和党的偏见,很多情况下只是就事论事,列举极其丰富的事例和数据,历史是错综复杂的,以大量的参考资料和采访资料为依据,通过客观叙述事件细节和史实,无须赘述个人观点,就足以达到震撼读者的效果。在历史主角的故事之外,曼彻斯特以全景镜头扫视40年的风云变化,将历史视为活生生的个体,而非毫无头绪的事件集合体,利用最微小的细节与最宏大的事件的对比来增强历史的冒险感,以冷幽默的写作风格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怎样写新闻就怎样写历史,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就可以看做是对初稿的润色、加工、总结与完善。在关于中国非虚构写作的研究文章中,大都将其精神谱系追踪到美国的非虚构小说写作传统。联系《光荣与梦想》,对比美洲优秀的非虚构文学如《下沉年代》《刺杀肯尼迪》《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不难发现其中的共通之处。国内的新闻平铺直叙地叙述一个新闻事件,而西方新闻往往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如华尔街日报体的各类表现手法使得新闻如小说般引人入胜,充满了戏剧性和可读性,其中夸张、比喻等手法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表达的内容,身临其境的写法还原出有力的历史细节,兼具文学张力和历史厚重感。北大学者张慧瑜在非虚构写作十讲中提到:在宏大理论失效的时代,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在于可以捕捉大量的生活经验,把无法被理论化的或很难被概念化的经验“收集”起来,这对理解时代和社会变迁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一部好的非虚构作品不仅要有丰富的叙事和文学性,又要有深刻的社会意识,更要具备一套总体性地理解社会和世界的知识框架,才能让不可见的人群变得可见,让无声变得有声,让不被感知的事物变得可感。光荣属于国家,而梦想属于人民。当时代的车轮滚滚碾过,曾经的光荣与梦想被裹挟,随着飞扬的尘土消散在历史时空中,惟余如幻的灵光《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中写到“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它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事情的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纽约时报》称曼彻斯特是一个对历史事件有着超强记忆力、脑子就是资料库的天才记者,40年的美国实录,浩浩汤汤的历史书写中,非虚构的新闻写作手法真实地让后人可以感知触摸这段遥远的历史,正是曼彻斯特作为记者和历史学家的信念感、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才让美国这40年间的辉煌与苦难得以铭刻,美利坚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不会被时间和人民所遗忘,而这也正是记录历史和非虚构创作的意义所在。末章引用了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结语:“所以我们调转船头,逆时代潮流而行,不间歇地向过去驶去”。世易时移,人活人死,沧海桑田,但故事却始终绵延不绝。历史不需要虚构,因为,历史本身就是最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