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爸爸常带我一起去看望曾和他共过生死患难的老战友。老战友见面,嘘寒问暖自不必说,谈起枪林弹雨的往事,总是滔滔不绝。
一次,爸爸讲的一个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大约是中原突围的时候,他们的部队化整为零,在大别山区打游击。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常常在山林中日宿夜行,几天吃不上饭。一次,他和两个战友在深山里辗转了好几天,粒米未进。一个漆黑的夜晚,他们好不容易在深山里找到了一户人家,家里没人,主人被敌人赶下山去了。爸爸和战友们饥寒交迫,费尽周折,才在房后的柴草堆里找到了一小堆红薯。爸爸说:“那个时候就像看见了一桌酒肉,巴不得吃个痛快。”停了好一会,他才接着说:“我们一人只吃了两个就没有再吃了。”叔叔问:“为什么?”爸爸叹了一口气说:“那时候老百姓也苦哇。我们都吃了,他们回来吃什么?”爸爸接着说道:“家里没人,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我们就吃了他们的东西,是违反纪律的。当时也是饿得没办法了。临走的时候,我们在柴草上放了一块银元,也不知主人看到没有……”
早年,我们家常常有农村客人来,爸爸对他们相当热情,每每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问长问短。问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他们走了之后,爸爸也偶尔告诉我们说,来的客人是哪里哪里的,是帮助过革命的,有的甚至有救命之恩,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那种真挚的感情也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让我常常想起那一块银元的故事……
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家里有一只十分肥硕的大芦花鸡,鸡的腿上还用细绳拴着一只旧鞋。显然是刚送来的。过去,我家农村的亲戚送来的活鸡,都是这样的。那时,父亲去世不久,家里靠妈妈的微薄工资和抚恤费生活,而我们姊妹四个都在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境比较窘迫。看到鸡,自然就想到鸡蛋、想到鸡汤。还没等我开口,妈妈便一脸严肃地对我说:“这只芦花鸡是某伯伯(妈妈单位的会计,妈妈是这个单位的负责人)送来的。吃了饭,你把它给某伯伯家送去。”并告诉我具体位置。过后,妈妈才告诉我,这位伯伯忠厚勤恳,因工作上的事,受到造反派的为难。妈妈为他说了话,挑了担子。出于感激,他给妈妈送了这只鸡。妈妈说:“我是领导,为他挑担子是应该的,收别人的东西是要不得的,再穷再苦也不能要别人的东西。”当时我真的很感动。1981年我从军校毕业提干,到南阳接兵。当新兵的家长给我送烟、送土特产时,我就想起了那块银元和那只芦花鸡。于是我婉拒了一些礼物,收下一点礼物带回部队,也作价给了钱。
从部队到地方,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我从一般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一块银元和一只芦花鸡的故事始终陪伴着我,使我认真工作,清白做人。
今天,我的女儿也走上了一个小小的领导岗位,她保持着我们家的家风,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做人。秉承的就是一块银元和一只芦花鸡留给我们的信念: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做事,不求回报,不贪外利。
(原载于2023年2月25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