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来谈一个悖论,在教练约谈里,教练究竟引导还是不引导,究竟是谁引导谁。
在ICF的教练定义里,两次提到“引导”。
引导客户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和策略
引导客户发觉,澄清以及共同制定计划来实现客户的愿望
可是如果引导,那是不是意味着教练知道要去哪个方向,而那个方向,难道不就是教练的方向?那和我们所说的,方向和道路都在被教练对象自己手里,不就矛盾了?
其实不矛盾,教练引导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我理解是
第一,教练流程
在教练流程里,有澄清目标,有挖掘现状,有探索选项,有确定行动,这些,是教练需要在教练约谈的过程中完成的步骤,这个步骤可以说是由教练来引导完成的。
第二,启发与激发
在教练式发问里,教练用开放式问题启发教练对象对自己和ta的环境探索的更深入更广阔,启发教练对象对自己进行觉察,激发教练对象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这个启发和激发的过程可以说是教练引导的。
打个比方,一个盲人要穿过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ta知道方向,知道路径,只是有些不安。而我们扶ta过马路的时候,我们会问ta,你要往那个方向去,这个是你要走的路吗?但是我们不会带ta去我以为ta要去的地方。在这个过程里,其实引导方向的是那个盲人。
我想起一个小时候的笑话,小朋友为了学雷锋,非要扶着盲人过马路,盲人很着急,我并不是要过马路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教练引导对方去了对方不需要去的地方。
第一个例子,在一次练习里,我和约谈对象一开始就教练议题的目标部分发生了一些误解,我特别努力的试图让对方进入我的思路,但是对方很不舒服,最后幸好我及时放弃了我的尝试,而让对方去引导这方向,而一旦这个坎过去之后,后面整个过程对方都觉得自己的心流没有打断,而我提的问题都是在帮助ta一步步迈向ta要去的目标。这就是那种感觉吧。
第二个例子,谈话之前,谈话对象一直对于如何与ta身边的一些同事相处有困惑,觉得ta们做的似乎是对的是有效的,需要去学习借鉴的,但是又觉得似乎哪里不太舒服,心里就像被蒙了一层雾,看不清楚。但是在访谈的结尾,ta自己明白了那些不舒服是怎么来的,以及究竟是坚持自己的观念还是去学习别人的行为处事。而在这个谈话过程中,我不会去替她做这个判断。那这个迷雾究竟是谁拨开的呢?
如果试图在解决问题上面引导对方,还有一个巨大的陷阱,就是把自己陷到对方的问题里面,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对方的问题。管理学有句话,don't take the monkey,意思是,谁的问题(monkey on the back)谁背着,不要试图背负别人的问题(monkey)也不要让别人的猴子悄悄的爬到你的背上来。
典型的错误做法,就是没有界限感的家长,背负了所有孩子的问题,替ta们思考,替ta们解决,最后孩子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家长却期待ta们长大之后能够改变世界。
所以,我们允许对方尝试,允许对方以看似低效率的方法,看似蹩脚的方法自己摸索,ta们的生命,由ta们做主。我们要在安全的界限内,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方式尝试,允许对方犯错,也允许自己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