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冷雨带雪,每年此时回老家上坟烧纸祭祖,串亲戚(老家话“讲礼”)。我患重感冒,母劝,不应,随车同回。因年最幼,故买下所有供品和祭祖所需种种。扶老于泥泞至姥姥,姥爷坟前拜祭。因父亲照顾奶奶未归,母带我去爷爷坟前拜祭,碑林立,且往年的树已全去,记号不在,苦于难寻,母商我可否心意至即可?我决心即便再从头寻过,终寻到,伫立爷爷坟前,往事频频浮现,谆谆教诲,严格家教,历历在目,仿佛昨日,往昔普通事,然今日今后却永不可得,不觉眼框环泪。祭拜仪式简短却依次而行,处处讲究。种种忌讳,老人低声附耳于幼者。最后,一同拜祭,叩头四次,掩泪而归。后走门串亲, 主沏茶盛宴以会客, 执手问暖,举杯遥记当年,多有老泪纵横者,为逝去,更为今朝一见,则日后更少一次。此间亲情,化窗外雪变雨,淅淅沥沥,点潤故土。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故土之行,犹如一场梦,年年情景相似,却心里所念却又不同。归途上,满车亲人,我询问:“咱们都是西柴里人,这西柴里到底是源于什么呢?”众人不语,表哥说:“东边村子叫东柴里,所以咱们叫西柴里”。我接着问“那柴里怎么解释呢?”最后还是不愧是校长的舅舅相当谦虚的答出来了:“如果准确要查下当地的志,不过据老辈所言,古代此地为沼泽地,四面均有水系,当年若于低洼处,掘地可见水,故而百姓围墙选用柴木扎入泥内,作为篱墙。而非用土墙或者砖石。久之,称为‘柴篱’,后篱字简化为里。”众人皆以为然。我看着这片我曾出生的故土,可知道,这里面蕴涵了多少故事和文化,寻根归根是文化之源。而这民俗之源,若被遗忘,根之不存?哪来枝繁叶茂?有人言之为“陋俗”,我想不尽然。存在的合理性,短为情,长则为文化。不必牵强。可以简化一些不必要的,但是,其中传承,更多是一种尊老敬上的道德。中国文化熬了五千年,若比做一碗汤,那么值得咂摸的,岂能寥寥几句话化解其中奥妙?物质的特点是可以变化,而精神的特点就是永恒,互补。可持续的精神一定要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太多不敢妄论,这只是我此次故乡之行,对文化中的仪式感的一次再认识和再理解吧。
故乡祭祖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部 襄阳鏖战 宋度宗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末,郭襄纵马飞驰,沿长江而下。 是年蒙古围城襄阳,十年和平去而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