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嗑瓜子,享受于磕开一颗瓜子,满嘴喷香的酣畅淋漓。小时候并没有这个毛病,隐约当中是从一次“傻子”瓜子品尝活动才开始的。在经济不宽裕的年代,偶尔享受一包傻子瓜子是一份很大的满足。大傻子年广久赚了钱以后家里闹矛盾,好像还找了几个老婆,市场上渐渐的就没有傻子瓜子了,但他给我留下了吃品牌瓜子的病根。
后来的品牌很多,洽洽、阿里山等等。一般情况下总是买洽洽,品牌大名声响价格贵,如今的我早告别了当初的囊中羞涩,已经到达随时想吃瓜子就吃瓜子的财务自由水平,尤其钟爱原味。尽管总是吃大排瓜子,磕着磕着冷不丁来一个发霉的苦涩的在所难免,虽说是小概率,但每包总有那么几颗。这也是我经常更换品牌的原因,希望能够避免这几个坏子带来的体验上的缺憾,但每每不能得。
几年前在常熟大义小镇一个很小的炒货摊买了包葵花籽,当时看起来颗粒比较饱满就有好感,回去吃了一下,哇塞,简直是史来最香,更重要的是把一斤装的瓜子磕完了,居然没有一个坏的,感慨万千。和第一品牌洽洽比,这个炒货摊的瓜子要比他们个头大、更饱满、更香,关键是一个坏的没有,而且价格只有一半。人比人要死,货比货要扔,如果这个炒货摊的产品能够在我经常可以买到的地方出现,毫无疑问会抛弃现在市场所有的瓜子品牌。这让我产生一个巨大的疑问,作为上市公司的洽洽瓜子,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渠道有渠道要市场有市场,怎么能做出这么差的产品?要不是偶然在小镇发现对比产品,根本无法想象这些品牌的产品有多烂。要说其他的产品设计工艺等方面认知难度会造成结果的差异无法得出正确公允的结论,但对葵花仔绝对不可能,扔掉包装两个瓜子放在一块,好坏立马见分晓,所有人的结论都应该是一样的。差到这种程度是怎么样成为品牌的呢?不要以为那次在炒货摊上买到的批次好吃有偶然性,从那以后一直到今天大概有五年时间,任何时候我只要来到这个小镇都会去买他的葵花子,品质就从来没有变过,数年如一日。可见起码对于这个店来说,长年保持这个瓜子的品质是没有问题的。而保持瓜子品质关键是瓜子本身,这应该和产地有关系,某个地方土壤和气候就特别适合瓜子的生产,所以会又大又饱满。当然跟炒货的功夫多少有点关系,但炒货本身的技术难度应该不是特别大。老板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出于好奇打听产地的沟通也不能成功,估计是出于同行顾忌不能告诉我实情。
这个情况非常独特吗,如果仅此一家是个案就没有什么说服力,我前前后后买过十几家,只要问老板买最好的基本上相差不太多,整体上质量都要比品牌好太多。品牌应该是品质的代名词,通常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在瓜子行业这绝对不是,我这个资深的磕瓜子人可以证明。
买瓜子就到个体炒货店去,跟老板说买最好的原味瓜子,在你的城市肯定能找到几个店,起码比市场上最好的品牌瓜子要好吃还便宜。作为资深嗑瓜子人,我只能帮你到这里。
不骗人的说,曾经有一阵子打算自己做一个瓜子品牌,我根本不需要自己做什么,只要那个炒货店的老板给我加工直接卖就行了。所有的营销只要把品牌瓜子和我们的产品放在一起,让顾客直接试吃就够了,哪怕是看一看我也有90%胜出的希望,就这么简单。
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做,隔行如隔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