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朋友给我发来这样一张海报:
对于相亲,我是无话可说的。但作为一个文案狗,看到海报的第一反应是:这广告可以,制造恐慌。
要说这脱单意识倒是挺超前的,印象中不是才刚过完年吗?可尽管如此,这样的恐慌也不是毫无道理。
曾经看到一篇描述中国家长的文章:
到了一定年龄,遇见怦然心动的人,萌生想要恋爱的心情,是正常生物都具备的天然属性,相信你我都曾有过。但偏偏有一群人,对这种再自然不过的情感深恶痛绝,坚决采取死守严防的政策,甚至不惜棒打鸳鸯、从中作梗,拆散你和你的初恋情人。
滑稽的是,当你从学校走向社会,不过相隔数年,他们却认为你同时具备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成熟,而且“老大不小了”,开始用与以往截然相反的态度,逼迫你朝另一头径直奔去,仿佛天堂和地狱的大门对调了个方向。其态度,无异于把自家养的鸭子赶进笼子、拿到菜市场上叫卖,慌张又焦虑,粗暴又市侩,生怕迟了一秒卖不出好价钱。
2007年,全国妇联首次将“剩女”界定为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而在父母眼里,这个界定年龄甚至要更早一点。
有人说自己才22岁,就被父母联合讨伐,催问什么时候娶老婆?也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外界朋友的压力,她可以不结婚。
单身久了,连自己都开始变得焦虑起来,并随着某一个坎的临近而越来越焦虑。别人一丁点撩拨,对你都是波涛汹涌。
我有个朋友,性格挺大大咧咧,处事周到又成熟,和她在一起什么都不用担心。突然有一天,她告诉我们要跟一个小哥约会,可把我兴奋坏了,终于不用参加她的30大寿了。
相处快两个月的时候,小哥跟她表白了,朋友也向小哥坦白了自己的实际年龄,其实就比他大两岁而已,可小哥听到后明显愣了一下,随后一脸失落的样子。
原来小哥一直以为跟他是同龄的,没想过比自己大;用朋友的话说:他表白的是91年的我,而不是89年的那个我。
我们一面安慰着她年龄不是问题,真正喜欢你的人才不会在意这个;可另一方面心里已经开始否定这个小哥,这事儿十有八九是成不了了。
果然没过两天,小哥就委婉的拒绝了她,理由是:父母觉得生肖不合。这理由明眼人一听就明白了,可朋友是第一次谈恋爱呀,两个月的甜蜜足以让她陷进去,以为遇到了真爱,不甘心的又去查了两人的生肖,原来他们俩的生肖是最配的!尽管如此,朋友还是对这个男生念念不忘。
我以为朋友是太急着脱单才分不清虚情和假意,可我却忘了,轻易相信爱情,是每个女生的软肋。前提是要我喜欢你。
很多人觉得,单身就应该很孤独,这太片面了。孤独是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的事,没有人会不孤独。
一个人,看完电影再逛街已经成了标配,别提多开心了;从来都不会错过任何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收纳册里的电影票越来越多,每次翻开来都是幸福感;逛街累了就歇会儿,听听广场上的小哥哥唱歌;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两眼放光挪不开脚,小小的发饰,自己也能挑上好久;当你的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省去了太多要操心的事儿,一身轻松。
但偶尔加班到很晚回家,街上空荡荡的,耳机里的音乐声显得更加空灵,恰好切换到那首你曾经单曲循环过很久的歌,整个人一瞬间被一种孤独的情绪淹没,过往的片段零零碎碎的从你眼前滑过。那一刻,你知道自己的武装已经崩溃瓦解。
单身就是这样,大部分时间活蹦乱跳,充实得好像自己是全能选手,要释放无尽的能量。偶尔一瞬间,有颗孤单的小种子,不经意落到了心上。它偷偷地发芽,聚集以前形单影只的碎片,长成一颗炸弹,嘭的一声,炸碎所有的武装,在没人的地方崩溃。
一个人可能不会过得很好,但也不比两个人过得差。快乐乘一,孤独减半。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没有伞的孩子》,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就像父母对你说,没谈恋爱的你,必须抓紧找对象一样~
没有伞的人,下雨了不一定非要冒着雨奔跑啊,大不了躲会儿雨或者攒钱买把伞,而攒钱买伞的过程,就是你不断成长的过程。
相比起一直单身,我更担心自己原地踏步,毫无成长。
其实父母更多的催我们脱单,不是为了让我们找一个女朋友/男朋友,而是希望你的生活有乐趣,有保障。但如果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自己的世界丰富多彩,那就让他们说去呗。
担心自己永远单身下去,就像担心自己永远无法成为人生赢家一样,钻牛角尖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明白,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你若来,我便开怀,你若不来,我也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