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 课程<桥梁美学>论文
“有山/就有人对坐/有水/就有人相思”,每次一看到这句诗,眼前就要浮现一幅场景,绿水环绕着乖巧而又俊俏的山,间或有农人牵了水牛走在山涧的小桥上,光线沿山坡起伏变化,一切组合好像都经过了美学大师的手。而这幅场景,就是我对徽州的印象。婺源和瑶里,时间仿佛在这里静止了一般。徽州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它的桥,那些桥,不论是石桥还是木桥,拱桥还是廊桥,它们安静地卧在河上,像时间的一个个脚印,诉说着江河日下的奢华。
徽州人重风水,村子背后有山,前面有水,而有水的地方,就有桥的影子,桥成了徽州文化元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婺源瑶里的那几天,走了那么多桥,给我的感觉是种类很多,样式的跨度很大,有梁桥,有拱桥,有索桥,有浮桥……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样式的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在简单不过的丁字木桥,还有一个极端,就是装饰构造相对华丽的廊桥了。
我一直认为瑶里是个很有感觉的小村庄,先前不明白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后来才发现这种感觉的源头就是那些丁字的小木桥。
这种桥简单而古朴,从远处看,那桥面是一条干净利落的直线,那些桥墩与桥面形成干脆的直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但是这种冲击感绝非与后现代那些结构主义相提并论。这种冲击感给人一种安静的力量,就仿佛一个人他静静地坐在阳光下,他吸引你绝不是靠他大声呐喊或者服装怪异,他吸引你是因为他和他周围的阳光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和谐。这丁字桥也是,它那纤瘦的骨架,木质的结构,以及在小河里清澈的倒影,和周围的山水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丁字桥还巧妙地利用了其在面上的倒影,虚像和实像结合在一起,从远处看,整座桥就像个木梯子卧在清澈的河水上,十分有趣。
还有一种让我印象深刻的桥就是廊桥。清华镇的彩虹桥可是这类桥的代表。这座桥的出现确实给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震撼。在这之前见到的桥基本都是浮桥,丁字桥,或者是拱桥,它们都巧妙地融合在徽州纤弱的山水和文化之中。当我看了好几天青石板拱桥或者小木桥而感到有些审美疲劳时,彩虹桥适时地出现了。在几乎静止的画面中,红色木头的老桥跃出水面,像一道狭长的彩虹,划在半空中。这是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袭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得名。木板的桥面,青石的桥墩,四墩五孔,桥墩间以木梁横架,木椽青瓦结顶,叫做廊,廊两侧修了长椅和栏靠,墩上都建有一座亭,里头设了圆的石桌石凳。那些装饰,有意无意地给人以一种温馨的气氛。如果说丁字形的小木桥给人以自然和谐的感觉的话,这廊桥则给人一种强烈的人文气息,这种华丽的沧桑仿佛让人嗅到了时间的寂寞和古徽州文化的绚烂。
来看一下桥体的造型吧,青石桥墩削成直角,是一种比较严肃的感觉,而桥面上的廊的屋顶是与水平有一定夹角的斜线,使人有种感觉,整座桥很庄严,但绝不呆板。
桥的另一面有一些很有趣的细节值得分享,那就是船型的桥墩。
这种造型的桥墩据说是为了减轻洪水对桥的作用(因为尖端与水流方向相反),在此不详细讨论。石头的桥墩好像船形,前端尖锐,后端饱满平整。感觉这种桥墩给了这座桥一些灵动的曲线,于是从这个面看彩虹桥又有种幽默诙谐的感觉。
其实徽州的桥远不止这两种,现在我只是挑了两个极端来说,一个自然占了主导因素,一个人占了主导因素。两种桥从美学方面来讲各有其特点。我觉得很神奇,有时候简单的线条组合稍微一改变,就会造成很大的视觉差异。
以上这些就是徽州的桥带给我的主要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