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是之
1、归类
罗辑思维出品的张五常教授四卷本《经济解释》卷一第 50 页有句话,这样写到:「主观的现象受到客观的认同、共信,是科学的一个基础。」
有朋友提出疑问,认为「不是应该客观的现象受到主观的认同吗?」这里简单聊一聊这个问题。
其实张教授在前文之中已经做出解释,他写到:「凡是现象或行为,其存在是靠主观的判断,而大家不能在这主观上有分歧。」
他举的例子包括太阳升起、天气下雨,全人类大概都不会对这几个现象的发生存在不同看法。更进一步,即使色盲的人也承认颜色的存在,耳聋的人也不会否认声音的存在。
再深一层,我们观察到的自然界的「现象」,当我们把他们描述成为「现象」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在从人类的主观视角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了。
人类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我们用人类的知识结构对我们外在的世界进行归类。然后这个归类的方法,不断被总结提炼,最终为世界上大部分人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其中之一,便是科学。
2、颜色
颜色的归类,则属于经典案例之一。
众所周知,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你看不到任何色彩。即使是再昂贵的世界名画,没有光,我们什么都看不到,没有颜色,没有信息。
为什么?因为世界本来压根就没有颜色这回事,有的只是电磁波,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也仅仅是整个电磁波频谱中的一小段。
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波长在 400-760nm 之间,还有些人感知的范围稍大一些,能够感知380-780nm 之间的电磁波。
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在牛顿的墓志铭上写到:
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大自然和它的规律深藏在黑夜中;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都在光明之中。
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他让一束太阳光通过第一个三棱镜,光分解成为几种颜色的色带;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再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由此发现「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那为什么有了光,我们就能看到不同的色彩呢?这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我们通常在太阳光下看到的颜色其实是被照射的那个物体恰好吸收了其他所有色彩,只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一个红苹果,我们之所以看到它是红色,是因为我们肉眼可见范围内的光线,它把不是红色波长的那部分全给吃掉了,反射出来的只有红色。旅游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原,他们没有绿色,仅仅是把其他波长的可见光全给吸收了,只把绿色的可见光反射给你看。
神奇吗?就是这么神奇。
然后,我们人类总不能说颜色的时候,说我看到了多少多少波长的电磁波,于是人类就对他们进行了分类,某一波长范围定义为红色,某一范围定义为绿色,依次类推。在英语世界则定义为 Red,Green,Blue,通常所说的 RGB 三原色,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人类就在色彩这个主观的现象上达成了客观的共识,既可以是 RGB(红绿蓝) 的,也可以是电磁波频率和波长的。
于是,无论是艺术界,还是科学界,都可以愉快地一起玩耍了。
当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人类先定义了颜色属性,而后才发现了电磁波这个更广义、更具说服力的属性。
对主观的现象进行分门别类地划分,然后寻找其中的逻辑因果关系,最终达成客观的共信和相互认同,这就是目前人类探索世界的基本方法了。也就是所谓的科学基础。
进一步细分,科学有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还有经济学;生物学的归类方法界、门、纲、目、科、属、种;化学进一步细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等。
3、局限
假如你再进一步追问,到底为什么我只能看到红苹果的红和绿草地的绿,那就要请量子力学出马,什么电子能级跃迁之类的,可以提供一个目前看来比较合理的解释。
但你再进一步追问量子力学背后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原因。很遗憾,康德( Kant )说了,人类理性不是万能的,终究有它的局限性。人类理性的运用是以感知为前提的,而人类的感官不可能完整地感受整个世界,因此人类只能理解那些「人类能够理解的东西」。
色盲患者不能取得驾照,因为他无法对红绿灯进行感知、推理和判断,无法做出进一步的行动。不是色盲的正常人,在超出感知能力范围之外的世界,我们与一个色盲患者并没有什么两样。
盲人看不到光,但光就在那里;耳聋的人听不到声音,但空气的振动客观存在。人类之外的外在世界,有着无数的属性,包括我们能够感知的和无法感知的。
有些东西,人类永远无法感知、理解和认识,合在一起,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thing-in-it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