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对“碎片化知识时代”的一些思考
4月18日,联想财年全体誓师大会落幕,在会上,乔健Gina在讲述工作方向时,有一项是建立直接对她负责的统一的自媒体部门平台,其目的是在于加强对中国区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对联想的理解,以及消除前几年广泛的对联想的舆论压力。
在5月5日,联想集团旗下新媒体工作室发表文章“保持思考,青年不老”,在文章以及微信公众号里正面回应了长期以来种种问题。
本文的内容不在于对联想集团内部与网络上种种舆论战争的诠释,而在于借助此事件说明一个观点:在目前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时代,思考是青年最宝贵的一项技能,也是最应该具备的一项功能。
(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越来越简单,人们拥有大量的自由学习时间和广泛的学习空间,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成效。
近些年,一大批工作者开始从事自媒体工作,自媒体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趋势,尤其是在4G网络的推动下,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自媒体途径获得咨询,这就使得自媒体行业发展迅猛。但是不得不承认,自媒体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而且盈利模式主要是基于流量的,很多自媒体平台为了获得大量流量,使得大量表面化的、粗俗的、负能量的文章流出。这种文章使得很大一部分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人群接受到了大量不健康信息,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与处世观念。
在这里讲述一个发现:在很多深度文章开头,由一段话:本文约xx字,阅读须xx时间。在和周围人群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人在看到阅读文章需要较长时间时,会选择退出此文章,而对于那些只需较短时间可以看完的文章,很乐于去看。这使得很多深度文章的阅读量大量减少,同时,在获取流量与写作时间的效率对比上,很大一部分自媒体工作者不会选择写深度文章。
深度文章大多有着一个自上而下的逻辑结构,其代表的是作者深度思考的结果。我们暂且不说其作者观点的错对,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其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内在方法,对于辨证思想的运用,以及,我们在对某一社会发表看法时,所需要进行的思考方法。
与之对应的,最容易获得流量的,是追随社会即时热点的文章(指的是基于社会事件表面的文章,其突出代表是娱乐新闻,粉丝与黑粉在文章下面互相开战,不亦乐乎),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广泛存在的浮躁化情绪,这种浅显的文章给予了人群一种满足的快感(在这里分享一个我曾看过的并且认同的观点:“学习和成长是反人性的,而娱乐是顺应人性的,所有美好结果的背后都有一个“违背人性”的痛苦过程”。其深层原理和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的“人和树其实是一样的,越是要看到高处的阳光,就越是要把根扎进黑暗的地底“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深度的去学习思考,这个过程不是美好的,更不是整天关注花边新闻就可以的)。
这类表层文章带给读者的,绝对不是真正获得知识的满足感。现实情况表明,这类文章不会再我们脑海里存留太长时间。因为这类所谓的信息不成体系,没有内在的逻辑,不能带给我们太大的价值提升,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碎片化信息”。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依靠这种“碎片化信息”进行学习存在着知识难以形成体系和深度思考能力弱化等不可忽视的缺点。
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回归到思考时代,面对社会热点,基于真正的实际进行理智的思考,辨证的对待事件的对错,拒绝不加思考的潮流带动、众说纷纭。所以,在目前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时代,理智的思考是青年最宝贵的一项技能,也是最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
(二)
现在回归引文所说的联想事件,就此事例对上述分析做一个阐释。
在过去的一两年,联想一直是全网黑的状态,无论是“美帝良心”,还是“5G投票”带来的华为事件,在网上各种自媒体、微博等下面,几乎全是一面倒的评论。我在和周边人交流时偶然谈到此事件,宛如激起了群众的仇恨,众人对其完全是怒骂。问其原因,无外乎其近期发生的事件,当我问道其消息来源是否可靠时,有人回答到:“大家都是这样说的,那就没错。”作者无言以对。(和作者交流的周边人大多接受过高等知识教育)
大量接受“碎片化信息”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已经懒得对事件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只凭随意获得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各项评说。进一个层次,就是很多人将碎片化信息当做事件的全部,忽视事件进程中发展的逻辑,丧失理智的思考能力。
仅此事件,我们完全可以看出,“理智的思考”这一项基本的技能是很多人所缺少的。缺少这一项基本技能,加之目前很多的媒体因为利益驱动所带动人群思想潮流,目前我们国内广泛存在的浮躁化情绪的原因,不难解释。其原因在于内心的空虚,在缺少思考的人生历程中,碎片化信息充斥脑海中,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忘记,以往的知识没有完成积累沉淀,自然导致内心的空虚。当看到周围或真实或虚假的事件后,内心无法正确的衡量事件的正确与否。在很多时候,对比于看到的信息中的主人公时,对比于自身,对自身此时的发展很难做出正确的衡量,在没有积淀时,自然产生恐慌感。浮躁只是其外在表现之一,无法衡量自己,一直想着一夜暴富走上人生巅峰,成功对自己有着致命的诱惑,这甚至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三)
以上的分析,是不是就代表作者本人对利用“碎片化信息”学习持反对态度呢?当然不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碎片化学习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对传统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上面一句话有两个重点:“对传统学习的有效补充”,重点在“补充”上面;“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重点在“学习方式”上面。
须知,传统学习在延续了这么多年仍在继续的原因,是有其科学性的。近年来广泛推行的“素质教育”只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延申与发展,其本质也是对“传统教育的有效补充”,并且将以前完全由学校负责的学习工作逐渐分担一部分给家庭上,将以前完全课本知识拓宽到人的全面培养上。延申到“传统学习”上也是一样,碎片化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的有效补充。这样说的原因之一,是由很大一部分人,忽视传统学习,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碎片化学习之上,本末倒置。
传统学习有其局限性,其最大的一个缺点在于忽视了对学生视野的开拓,与社会实际环境是有一定隔阂的,这样会使学生在初步走上社会时无法快速适应。利用“碎片化信息”学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上不足,更是对学生视野的开拓,这是其最大的优点,使得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逐渐成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
但一切的核心,在于 “本”的问题。以什么为本?这一点的答案在这里没有多余选项。
(四)
回到文章核心的话题:青年要进行理智的思考。这句话,未免太过于形式主义。那么我们当代青年要如何培养进行理智的思考的能力呢?我们不能只指出问题的症结,却无法给出解决问题的良药。
作者本人由于没有从事教育行业,无法给出实际的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只能在大的方向说些形式主义的话。
作者认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两个方面:从“药方”与“患者”本身入手,两者并行。
“药方”在于要在目前主流教育应从小培养鼓励学生的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事件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文科学习中,尽量减少标准答案的存在,有理有据。能通过具体论证解释自己的结论,就是好的答案。标准答案带给孩子的,是没有个人思考的答辩方式。
“患者”本身要学会运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同时解决问题,对待一件问题,在了解事件之前,不要发表自己的所谓的“见解”。诸如社会问题,不仅在于经济利益的得失,也在于社会影响的得失,很多人在仅仅了解到事物一面后,就妄下结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辨证的对待问题,是正确理智思考的目标。
(以上思考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带有任何主观因素。同时,由于作者知识浅薄,文中若有错误,敬请指正,作者不胜感激。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若要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