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以前跟我的母亲探讨亲子模式。母亲声讨我“给孩子太多自由”“孩子对家长没有敬畏”。并以我为例,试图说明怕家长的孩子能成长得更好。我当时很不服气。我不愿接受那种观点。我自认为对家长的恐惧发展到后来成为了我对一切规则和权威的恐惧,屡次束缚着我那颗向往自由和尝试创新的心。我不敢和领导争取机会,因为怕老板误会我“不忠诚”而失去我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我不敢和同事开玩笑,因为怕玩笑开得不得体让对方生气而影响我们的关系。我为不能做真实的自己而矛盾、懊恼、自卑甚至痛恨自己。我问自己:能不能就放下这些负累,真实地去活!
于是,有那么一次,我勇敢地辞职了。新工作被众多老同事“不看好”。但我心里那么明白,那就是我想要的一份工作,那里有我想要的奋斗,那里有我想要的生活。在新的环境中,我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真实表达我的情绪和想法,为理想勇敢拼搏不遗余力。我收获了畅快,收获了想要的生活,也收获了因欣赏我的真诚而与我结交的众多朋友。我现在真的觉得特别幸福!
后来,我在《进化父母》的课堂中接触了“归属感”的概念:归属感,就是被外界接受你本来的样子,这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我突然就明白了,原来,我现在感觉幸福,是因为我找到了“归属感”。我被接受了我本来的样子。
我在企业中因获得了“归属感”而感到幸福,孩子也会因在家庭中获得“归属感”而感到幸福。记得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观点是父母不要尝试跟孩子做朋友。父母无威则无信。就好像宗教里面,要对上帝有敬畏,因此才会相信。对此观点,我突然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觉察:信徒对上帝的相信,并不是因为敬畏,而是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上帝都会无条件地接受他和无条件地爱他。爱他本来的样子。
前几天,我和儿子之间有这样一段故事。
儿子淘气犯错误,被奶奶痛斥还打了手掌。他哭着给我打电话让我早点回家。待我回到家他却不愿提起发生了什么。问他为什么,他低声嘟囔:“我怕你生气打我屁股。”我跟他承诺一定不会打他。即便我会生气,也还是很爱他的。于是他把犯错的过程删删减减告诉了我,相较之前奶奶私下告诉我的情节,少了“罪过”最大的部分。我问他,“还有什么是你不想说的么?”他说:“我不想说了,你问奶奶吧。”我说:“我猜你不想说是因为你自己也觉得那件事做得不好是么?”他点点头说:“妈妈我真的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了。”然后他用力地抱了我。
我至今仍对小时候看到妈妈生气时的那种恐惧记忆犹新。现在反思我那种对家长的畏惧背后是什么,我想,那是怕失去爱,怕失去依靠,怕爱的人对我失望。如果我们能够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接受家人尤其是孩子本来的样子,允许一切的发生,给他们无条件的爱,那么家人和孩子一定能感受到这份安全。而只有建立了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愿意更多分享,孩子才愿意去接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