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九月十五日,改封沛王李贤为雍王。
9、
冬,十月二日,皇帝下诏,太子监国。
10、
十月五日,皇帝车驾从东都出发。
11、
十一月一日,日食。
12、
十一月十七日,皇帝车驾抵达京师。
13、
十二月,东州道行军总管高侃与高丽余众战于白水山,击破高丽军。新罗派兵救援高丽,又被高侃击破。
14、
癸卯日(十二月无此日),任命左庶子刘仁轨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实质宰相)。太子很少接见宫臣,典膳丞、全椒人邢文伟经常减少给太子的膳食供应,并上书谏劝太子。太子复书,解释说自己多病,又经常需要入宫侍奉皇帝,没有时间,但是感谢并接纳他的意见。不久,右史(史官)出缺,皇上说:“邢文伟事奉我的儿子,能撤膳进谏,这是直士。”擢升为右史。太子在宴会的时候,命宫臣跳掷倒舞(手倒立,以手前行,两脚在空中舞蹈),轮到左奉裕率(侍卫长)王及善,王及善说:“掷倒自有伶官,臣若奉令,恐怕不是保卫殿下的侍卫该做的事。”太子道歉。皇上听闻,赏赐王及善丝绸一百匹,不久擢升为左千牛卫将军。
四年(公元673年)
1、
春,正月二十九日,绛州刺史郑惠王李元懿薨逝。
2、
三月十日,皇帝下诏,命刘仁轨等改修国史,因为许敬宗等所记多有不实的缘故。
华杉曰:
前面我们刚看到李世民干预历史记载工作,这里又看到李治的干预。李治干预的理由,是因为许敬宗的记载多有不实。可见这历史,并不可靠。这是一个史学理论问题。作为历史作者, 我也经常被人问到“历史记载可信”吗?答案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无所谓信不信。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其象征和意义。比如尧舜是否存在,是不是像历史说的那样,这事实不重要,而他们代表的象征意义,才是历史的意义,是中国人的精神。
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写了一本《历史是什么》,他说: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就是一个对这种思想的历史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以自己的观念重新加以组织的过程。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经验,历史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编撰历史是制造历史的唯一方法。
“首先,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而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研究一本历史著作时,我们首先要关心的不是这本书所包含的事实,而是这本历史著作的作者,读者必须重构历史学家所曾想过的东西。第二,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富于想象力的理解力,以透视正在其研究视野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其行为之后的思想状态。第三,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历史学家受自己所处时代的约束,他使用的所有术语,都和现实有关,他无法脱离自己时代的语境使用这些术语。
“事实是神圣的,解释是自由的。今天所有记者都知道左右舆论最有效的方式是对事物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排列。让事实说话,而由哪些事实说话,按照什么秩序说话或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话,是由历史学家决定的。历史学家决定哪些事实成为历史事实。 ”
所以,事实和历史事实,本身是两个概念,历史事实,是对事实的选择、解释和加工,以传达观念和意义。新的历史写作,比如这一本,也并非“厘清和还原事实”,而是再次加工。
E.H.卡尔说:“客观的历史并不存在,没有哪位历史学家能够达到客观真理。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交通,现在是由过去铸造的,然后又不断地再现过去。历史学家制造历史,同样真实的是历史一直在制造历史学家。最好的历史学家是最有偏见的历史学家——而不是那些没有丝毫偏见的历史学家——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历史学家。历史写作是为了体现历史学家希望体现的意义,假如没有意义,就不值得去写、去阅读。”
3、
夏,四月二十一日,皇帝车驾前往九成宫。
4、
闰五月,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大破高丽叛军于瓠芦河之西,俘虏数千人,余众都逃奔新罗。当时李谨行的妻子刘氏留在伐奴城,高丽引靺鞨军攻打,刘氏身披铠甲,率众守城,很久之后,敌人才撤退。皇上嘉奖她的功劳,封为燕国夫人。李谨行,是靺鞨人突地稽之子,武力绝人,为众夷所忌惮。
5、
秋,七月,婺州大水,溺死五千人。
6、
八月十九日,皇上患疟疾,令太子于延福殿接受诸司奏事。
7、
冬,十月一日,中书令阎立本薨逝。
8、
十月二十四日,皇帝车驾返还京师。
9、
十二月二十五日,弓月、疏勒二王来降。
在西突厥兴昔亡可汗时代,诸部离散,弓月及阿悉吉都叛离。苏定方西讨时,生擒阿悉吉以归。弓月南结吐蕃,北联咽面,一起攻打疏勒,疏勒投降。皇上派鸿胪卿萧嗣业发兵讨伐。萧嗣业兵还没到,弓月惧怕,与疏勒一起入朝;皇上赦免他们的罪,遣返他们归国。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
1、
春,二月二日(原文为正月,根据柏杨考证修改),任命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副将,发兵讨伐新罗。当时新罗王金法敏既接纳高丽叛众,又占据百济故地,派人镇守。皇上大怒,下诏削夺金法敏官爵;金法敏的弟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金仁问在京师,立以为新罗王,护送他归国。
2、
三月一日,日食。
3、
贺兰敏之被处死后,皇后奏召武元爽之子武承嗣于岭南,继承周公爵位,拜为尚衣奉御(为皇帝管理衣服);夏,四月十二日,擢升为宗正卿(掌管皇族事务)。
4、
秋,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简公(李熙,李渊的高祖父)为宣皇帝,正妻张氏为宣庄皇后;懿王(李天赐,李渊的曾祖父)为光皇帝,正妻贾氏为光懿皇后;太武皇帝(李渊)为神尧皇帝,太穆皇后(李渊正妻窦氏)为太穆神皇后;文皇帝(李世民)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皇后(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改元,赦天下。
华杉曰:
胡三省注解说,这是武后的意思,为了自尊自大而称天皇、天后,却以避开先帝、先后之称为借口。
避开先帝、先后之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们死后,还是称天皇、天后,就不必称他们为先帝、先后了。他们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天皇、天后。武则天有一种统治者的性格,就是要压倒前代所有帝王,也不愿与后世帝王为伍,不仅天下唯我独尊,而且古往今来,千秋万代,都要唯我独尊。之后成为中国历史唯一女皇帝,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不过,她做到这一点,靠的不是对国家人民的贡献,而是超凡的权谋。
5、
八月二十一日,敕令:“文武官三品以上穿紫色官府,金玉腰带;四品穿深红色,金腰带;五品穿浅红色,金腰带;六品穿深绿色,七品穿浅绿色,都系银腰带;八品穿深青色,九品穿浅青色,都系黄铜腰带;平民穿黄色衣服,铜铁腰带。平民以下(工商杂户),不准穿黄色。”
6、
九月七日,皇帝下诏,追复长孙晟、长孙无忌官爵,以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允许将长孙无忌灵柩运回,陪葬昭陵(李世民墓)。
7、
九月八日,皇上前往翔鸾阁,观看饮酒大典。分音乐为东西两队,命雍王李贤主持东队,周王李显主持西队,比赛为乐。郝处俊进谏说:“二王年纪尚幼,志趣未定,应当推梨让枣,相亲如一。如今分为两队,相互夸耀竞争,俳优小人,言辞无度,恐怕他们交争胜负,讥诮失礼,这不是推崇礼义,奖劝敦睦的做法。”皇上瞿然说:“卿远见卓识,不是众人所所及。”立即制止。
当天,卫尉卿李弼暴卒于宴所,皇帝哀悼,为之停止饮酒大典一天。
华杉曰:
推梨让枣,指兄弟友爱。推梨,是孔融让梨的典故,汉末孔融兄弟七人,孔融排行第六,四岁时,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孔融取小的梨,大人问他缘故,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取小的。”让枣,是南朝梁朝王泰的故事,王泰幼年时,祖母集合诸孙侄,散放枣子、栗子于床上,小孩们都竞相去拿,唯独王泰不拿。问他,答道:“不用拿,祖母自然会给我。”
兄弟关系,底层逻辑就是竞争关系,小时候是争夺父母的爱,长大了就要争继承权,争家产。所以,最重要就是要相让,不能相争,特别是皇家子弟,争起来争的就是皇位,是国家,是天下大乱的祸源。
皇帝让两位皇子比赛为乐,这里并没有什么利益相争,只是游戏,是争胜,不是争利。但是,争胜往往比争利更可怕,胜心往往比利心更强烈。利心得到利益就安心了,胜心则一定要压倒对方,是真正的心魔。更何况,皇帝让两位皇子所争之胜,不是文韬武略,而是歌舞游戏,他们所率领的赛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乐工伶人,就更容易意气用事而失控。
所以,郝处俊进谏,皇帝一下子听懂了,瞿然惊骇,知道自己差点犯下多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