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自控的机制
心理学家认为,人脑中的各个模块都是感情模块,每个模块都用理性说出自己的理由,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所以自控的关键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我们大脑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各个模块的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某个模块儿在争论中取胜,就会获得快乐的奖励,从而使自身的力量更强,然后在下次争论中更容易获胜。佛学的自控法正是如此,就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的奖励和满足感。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找到了有效的戒烟方法,其实就是佛学所说的”正念冥想“,他的方法分四步,1、识别感情(Recognize the feeling);2、接受这个感情(Accept the feeling);3、观摩研究这个感情(Investigate the feeling);4、分离(Non-attachment),四个步骤缩写为RAIN。
冥想的时候并不是压制各种情感,而是置身事外,观察各种情感而不参与。
八、“色”与“空”
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认为,人的一个特性就是特别重视事物的内涵;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Robert Zajone)进一步认为我们看任何东西都会自动赋予意义。总的意思是说,你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对它赋予感情,我们赋予事物的感情,这个被我们赋予的内涵,就是“色”。赖特认为降低了感情,才感到万事万物都是空的,认识到无色的世界就达到了“空”。修行者认为当认识到无色和空的时候,再看万事万物都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而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
所以说佛学并不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看什么东西都没有意思,而是排除人们的主观想象,获得更丰富的体验,那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九、贪嗔痴
贪、嗔、痴是佛学中的“三毒”。“贪”就是被一个事物所吸引,想得到的感情;“嗔”泛指一切负面情绪;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观察到的世界就不再准确了,这就是“痴”,“痴”就是被“色”蒙蔽了双眼。修炼到“无我”境界的意思是,“五蕴”都不是我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整体,没有什么“单独”存在,我和外部世界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贪嗔痴都是认为自己和外界有一条分界线,去除分界线后,自己和外界是一体的,没有彼此之分,这就是“无我”,将“无我”的功夫修炼到最高境界就是“涅槃”。
十、涅槃
涅槃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达到涅槃就是阿罗汉,就算是得了正果。涅槃有四个特征:完美的幸福感;彻底的平静感;内心完全的自由;对周围事物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怎样达到涅槃呢?涅槃就是摆脱了因缘的控制,变成了无条件的。
佛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缘起”,就是每件事,它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这件事的发生又会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又是另一件事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属于人的缘起链条,叫做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在自然进化中,我们是带着感情色彩去看待万事万物的,凡是对传播自身基因有利的,我们就“贪”,反过来就“嗔”,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如果能够跳出自我,用上帝视角或者宇宙视角去看世界,会发现自己并不比其他事物显得更特殊,这就是“无我”和“空”。佛学就是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