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个人找了一个书局泡了一天,正好看到吴军的《态度》,他写给二个女儿的四十封家书,花了一下午时间读完了。在《得到》上听到过几封吴军写给女儿的信,有他对选课、投资等给女儿的建议,听了很受启发,正好在书局看到这本书,就系统性看了吴军给二个女儿的指导。
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读博,先后在谷歌、腾讯工作,目前自己办创办了投资公司。他先后在《得到》做了二期专栏,《吴军的硅谷来信》和《吴军的谷歌方法论》,我是他忠实的读者,也看过一些他写的书,《智能时代》和《见识》等。吴军老师是热爱生活的人,每年要出去旅游、喜欢摄影、听音乐会等,听他的专栏不觉得乏味,很生动,感觉他不光是工作,而且是懂得生活的人。
《态度》中有一封他写给大女儿的信,是关于金钱观的。他在书中列举了一系列的行为:为拿免费东西打破头;为省一两元打车钱在路上多走十分钟;为赚几百元外快上班偷干私活;为一点折扣跑五家店…… 吴军认为有这样行为的人不够大气。
我较认同上述观点,并深有感触,因为很多行为自己以前做过而不自知,就发到了家人群。而堂妹并不认可这个观点,她觉得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人的某些行为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段话让她想起了晋惠帝说何不食肉糜。
妹妹从她的视角看这个问题,我则想说我们小时候的贫穷决定了一些行为和模式惯性而不自知,现在已经不需要为些小利而浪费时间了,有时是习惯。人的想法、行动、习惯和性格决定命运,我们一些不自知的行为,都会找到合理的理由,但是不改变,结果就是不会进步,并自我满足。
我想到我们讨论的话题,落地奇葩说上,应该是“没钱时代的浪费和有钱时代的节俭,哪个让你更不能接受?”
妹妹转了一篇文章给我,《原来出国这么久,还是没懂“不JDUGE”别人》。她说看过这篇文章,感触很多,并试着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人的节约或者浪费,没有影响到和她的交往,没有引起我的极度不适,她觉得都没问题,是个人自身的习惯。
我仔细地看了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也不自知地Judge别人,尤其对自己亲近的人和孩子,还美其名曰“为你好”,都是主观地判断。实际对一种观念的认同就是就另一种观念的否定,凡事没有对错、只有好坏,因人、时间、环境而论,不可同日而语下个定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包容、理解,并化解。障碍我们的恰恰是思维模式,尤其是我们认为成功和有效的,会拿一辈子,也许到这个时代就不适用了,是放下的时候了。我们从小的观念就是竞争、比较,因为资源稀缺和有限,形成了很多模式。往往赢得了当下的战争,而输掉了整个战役,缺乏全局观。人生是下围棋,我们按跳棋的模式在蹦跶。----这也是自我反思,不Judge他人。
由此想到吴军这本书,吴军这么成功,有很多经验,但他从不JUDGE女儿,要求她们太多,而是给她们足够发挥的空间,只要求她们做一个好人。二个女儿都很优秀,大女儿上了MIT, 他还为女儿择校出过一本书----《大学之路》;小女儿爱好音乐,多才多艺,他一直理解并支持女儿,同时有要求,凡事不可半途而废,而女儿们遇到问题时他都耐心开导,而不是直接给方法。
通过《态度》这本书,通过和妹妹的沟通,通过吴军对女儿的态度,如何做一个不JDUGE的人?真的很难,尤其那些认为自己有成功经验的人对待自己的孩子。吴军给我的感觉,他是如来佛,二个女儿是孙悟空,本事再大也没出他的手掌心,他都了如之掌,但不评判、不加主观色彩,不把自己所谓成功的经验强加给女儿,让她们做自己,做一个开心、幸福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