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信息量巨大,对自身有益的书籍很多,当然更避免不了一些观点偏激的读物,对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
对于快读、慢读的方法,人们各执己见。有的认为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基本等于没有读;有的认为长时间读一本书容易造成“掰一个丢一个”的结果。
《说文解字》中说:“读,籀书也”;诵而能释其意,叫做“籀”;通过“看”和“诵”而达到拥有个人对书含义的理解,才叫做读,一目十行的快速扫视仅仅说明浏览过罢了,不能称之为读书。但是,长期精读慢读一本书往往会造成读者思维的某种迟钝性或凝重性;再者,人的记忆力会消退,谁能说我今天看书和明后天看书的心得会一致,一月初读一本书,三月才读完,一月的感想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忘,我们拥有的也只是三月读书临近完结时的思想;精益求精的读书虽好,缺点是会造成阅读后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完整统一,所谓“掰一个丢一个”如是。
时代不同造就的阅读方法不同。古代经义要求能大声读出,不差一字背诵,理解先人论点,还要举一反三说出自己的理解;现今时代社会信息量巨大,科技发达,读物层出不穷,古代的学习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对于精读和快读实是该划分比重,既不能完全快读,也不能拿出一本都来精读。对此,我们最好来给书分出类别。
一、不必读的书。
没有价值的书不必读,例如一些快餐文化、毒鸡汤类,通篇下来尽是空话,大话,茫茫文字中硬是找不出一两句有用的,看过便忘了,这类读物不仅没有给自身带来好的提升,反而占了有价值读物的时间。
二、可以快读的书。
本身文字较少,例如方法书、成功学,这类书通常会说明一个观点,然后利用小故事举例说明;我们可以着重观点,浅读故事。
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对文字不断熟悉的过程,读的书多了,慢慢我们的某些知识量也会增长。市面上出现许多相似内容的书籍,当我们读过一本,在读类似书籍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查漏补缺,所以这种书就会越读越快。比如:书评人,大多选择可以快读的书籍,利用两三个小时通读一本书,把握住完整的中心思想,写出书评。
三、无法快读的书。
拥有故事情节的小说,人物传记、文学、历史、相关专业类书籍等。这类书籍如果快读必然不能理解其含义和主要人物脉络,须细度体悟才行。另外以享受为目的的阅读本身也无法快读,这要看个人喜好了。
读书既不能每一本都快,也不能专盯一本。一个人的资质、学识、阅历、职业不同,所阅读的书目定也不同。读书好比探险,从茫茫书海中抽丝剥茧,给自己量身定做一套读书体系不是朝夕间的事情,还需要我们好好对自己分析一番才行,主次分明,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