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目前人类的考察,处于地球温带环境不同地区、率先通过农耕技术改善生存方式的人类群体在约距今5000年前已经开始将感官范围内所记录信息应用于彼此间的相互交流。而无论不同地区通过泥板、龟甲等载体进行标记与记录的方式与内容存在何等差异,这种衍化为目前人类语言与文字的符号所记录的内容都是将代表天体的标志与人类日常耕作标志相结合的。也就是说无论观测工具的优劣,这一时期人类对于感官极限半圆形假想球体范围显然已经形成了整体的观念。
但观测工具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人类无法跨越由群体数量递增速度所决定的时代而获得以密度划分维度内更加细致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相应也同样无法获得对于提供生存环境地球外部呈现“融化”状动态基本变化衍化至人类所适应碳基环境动态过程的相关印证。因此在尚未完全对于地球由于赤道部分存在突出而形成并不完全规则的球体结构产生明确认知以前,自这一时期起无论以太阳环绕黄道的运动周期(回归年)的365.6天,还是通过12等分方式以月球盈亏为参照周期(朔望月)相加的354天都与完全规则球体结构的360度存在着前后5-6天的显著偏离与误差。
作为源规律独立载体,人类通过生存方式改善实现群体数量的稳定递增,并在不断优化对于环境适应与抵御能力过程中产生的任何具体的衍化方式,实际上都是在打破原有均衡基础上通过自身数量对于所处维度进行填充再次趋向均衡源规律所孕育的具体形式。
而在目前人类的普遍观念中,基本认定了人类社会是在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与优化基础上不断进步与完善的。但实际上除去所使用工具的进步外,人类对于环境要素支配综合能力的优化进程主要取决于群体数量获得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