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最后一次考试,也是最后一次作文,能够白纸黑字地留下印迹,从笔出而入人眼,是一种陌生但温暖的感觉,毕竟太多人早已不习惯用书写来表达。
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将之公示,期待和整个世界进行交流。像『知乎』之所以抓住了众多年轻人的心,正是因为它许诺带着我们“发现更大的世界”。
写出『海国图志』的魏源曾说过,“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光不止及中国天下,且遍及世界四方,才有了那部划时代的世界史地著作。一百多年过去了,不需要『海国图志』,我们也能够迅速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只要打开手机,世界即时就在掌中,但我们却仿佛更加难以表达了。于是,一个疑惑由心而起:是不是那光,还有没照到的地方?
魔术师很善于展示一种技巧,名曰“引导”,指的是他表演的玄机就在眼前,但因为视线被引导到了其他的方向,所以对正在发生的变动毫无察觉。而当世界的信息不可阻挡地袭来,我们也因此失去了重点,无法专注地看向任何一个方向。就好像视野拉远到一整片海,远方的帆就仿佛消失在海平面。
为此我们必须拉近距离,聚焦纵深,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下,要敢于逆势而行,把一片碎片补出全貌,才能对其有深刻的思考,在虚化的视野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信息,也忽视了更多的信息,甚至连为之想一想都来不及,更不用谈独立思考。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只有正视,才能“可望”信息本身,才能敢于思考并表达。
这是一个变革迅速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尊重思考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看到更多信息的能力,就意味着我们应当更频繁地思考,更有力地表达。鲁迅先生之所以在句中提了四次“敢”,不仅因为正视之不易,也在于思考与行动不易。如此不易,为何还要敢于前进?借着魏源的“光”,我仿佛又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另外一束: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按照应试作文的要求写着玩了玩,真的是很羞耻,好久没这么“慷慨激昂却言之无物”地写东西了。不知道能得多少分……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