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第一次进书店买书的时间吗?还记得第一次买书的是哪家书店吗?在我的记忆里,我第一进书店是1979年10月下旬,进的第一个书店就是长沙市五一路新华书店。
当时的情况我至今记忆犹新。1979年10月上旬,我来到省邮校读书,开学后英语老师在讲课时告诉我们,要学好英语,先要过好词汇关。要过好词汇关,就得多阅读,多记单词,而要阅读英语课外书籍,必备一本英汉词典。
当时恢复高考不久,全国上下兴起读书热潮,学英语成风。当时我的英语基础不好,也想趁着在新的起点把英语基础打好。于是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大约是10月下旬),根据老师的推荐,和同学结伴来到位于长沙市繁华的五一路新华书店。
第一次跨进新华书店(那时的长沙只有新华书店,但有多家门店,如黄兴路我记得就有一大一小两个店)的大门,花1元多钱购买了自己人生除学校课本以外的第一本书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64开本带绿色塑料封皮的《英汉词典》。
当时的长沙市五一路新华书店所说是全省最大的书店。第一次来到这个书店,我有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感到稀奇惊讶。
书店里之大让我惊讶。上下有两层楼,每层的面积至少有二、三百平方全部是出售图书,比我县城的百货大楼面积还要大很多。
书店里的书特别多也让我惊讶。书店四周高高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中间还有很多矮柜台或大书桌,也堆满了书籍,各种各样的书,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我看花了眼。
书店里购书的人之多更让我惊奇。楼上楼下的各个书柜、付款柜台前都站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特别是收款的柜台更是人挤人,为了付款,我在人海里被挤得全身冒汗,几次鞋子差点被挤掉。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书店与当时的其他商店不一样,是开架售书。虽然不能像现在的书店这样,读者可以长时间阅读,但读者可以任意翻阅挑选书籍,挑选好了再付款。
还有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购买的书籍在付款之后,服务员会在你购买的每一本的封底或扉页盖上一个有书店名称和图案的印章,既的纪念意义,又能在走出书店时证明此书已经付款购买。
由于是第一次进书店,这个书店太大,当时的人又太多,我一时不知怎么去找自己要买的词典,记得当时还是在书店服务员的引导下,才来到词典字典专柜,不过当时的英汉词典品种并不多,更没有现在这样的大部头词典,我和同学都选购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汉词典》,虽然是64开本,但也足有四五公分厚,对我来说,这本小小的《英汉词典》成了我英语学习最好的帮手和伴侣。
就是这本小小的《英汉词典》,帮助我顺利完成了中专阶段三年的英语学习,并借助这本词典,在学校同年级的英语单词记忆比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三年的英语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
三年的中专学习,我省吃俭用,无数次跨进五一路的新华书店,买了很多的书籍,毕业离校时我有两担行李,一担是被褥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一担全是书籍,其中有一半多是我自己花钱从新华书店买回的书籍,全部是英语和一些专业基础课的课外书籍。
参加工作后,那本《英汉词典》也跟随我来到工作单位县邮电局,由于当时刚刚对外开放,邮局常会收到寄进、寄出的一些寻找亲人的信件,信封上的收、寄信人的国外地址大多写的是英文,成了邮件分拣员的难题,这时他们找到我求助,我帮忙翻译地址,我就全靠那本小小的《英汉词典》和一些世界地理知识,让一些“死信”得以复活,帮助失散数十年的亲人得以联系上。
参加工作以后,我也常去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书,但县城的新华书店品种很少,而且不是开架售书,购书很不方便。所以每次有长沙出差或学习的机会,我都会特意到五一路新华书店逛逛,总会买几本书回来。
几年后,我带职再次来到长沙脱产读了两年大学,周末常去的地方也就是五一路新华书店。大学期间,原来的那本《英汉词典》已难以满足我学习的需要,特别是很多专业词汇没有收录,我在五一路新华书店,花10多元钱购买了一本32开本的《现代英汉词典》,帮助我完成了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的学习。
如今,由于城市改造,五一路新华书店早已搬迁,在长沙购书,我去得最多的是定王台的新华书店图书城或位于五一路上的袁家岭新华书店,但我对曾经在学习上帮助过我的长沙五一路新华书店心存感激之情,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