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大因为个头比较高,看起来有点显大。在报名幼儿园之前,每当带她出门溜达,总有家长问起,今天没上幼儿园?我解释了无数遍:她九月底出生,上不了小班,而我不想让她这么早去托班,反正在家也要带二宝。颇有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的感觉。
一位宝宝不足三岁的妈妈曾如释重负地说起:“下半年终于要把娃送到幼儿园了,我是管不了她了,送幼儿园让老师管去。”正说着,不知道孩子想做什么而妈妈并不赞同,孩子一下坐到地上尖声哭叫起来,妈妈只好气急败坏地跟孩子对喊,然后一把扯起孩子抱走了。这位妈妈口中“难管”的孩子恐怕不是进了幼儿园就能好转的。
无法从自身解决问题,而寄希望于幼儿园和学校老师,也是不少为人父母的现状。急于把自理能力和情绪处理能力都没有发展好的孩子送到幼儿园真的有好处吗,向家长期待的那样“到幼儿园就好了”?
提前入园,并不会让孩子成长先人一步
小区院子里有不少两岁多入托的孩子,据说前半年基本上是无法步入正轨的,哭闹、三天两头的生病都是免不了,而这么走过来的爷爷奶奶们心疼之余也不忘补充一句,“开始都这样,适应就好了”。我说不出口的是,这么小的孩子真不该送到幼儿园里去啊。
当然,如今的孩子哪个不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家长们将孩子送入托班出发点总是为了孩子好的,有的怕老人精力有限,孩子会比较孤独,希望孩子有玩耍场所和伙伴,有的希望孩子先人一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建立好的行为习惯。
如今我们这一代父母,尤其是上班族,每日奔波在职场已经身心俱疲,确实要面临着无法充分陪伴孩子的难题,难以在三岁之前做到完全的陪伴,大多需要家里老人帮忙照料,还有不少请了专职的保姆。
这样可能很多孩子本来在亲子关系和安全感方面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然后过早的送到托班和“小小班”,孩子心中的焦虑程度可想而知。可能看起来他确实有有了改变,生活规律了,自理能力提高了,乖多了,听话了,可是他经历了哪些挣扎却不为这些认为一切都水到渠成的成年人所知。三岁之前正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只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让孩子独立起来,成功走向分离。这就像一个自然的过程,种子成熟了才可以脱落,到新的土壤去发芽成长。
我也算是一个孩子照书养的宝妈,因为从事教育工作的缘故,当妈以后又特别地关注了学前儿童的发展,了解了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敏感期的理论之后,结合孩子实际经历,我更加坚定了这点认识。
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每个敏感期的顺利度过,都会使孩子的心智和性格得到快速而良好的发展,相反,如果受到阻碍,就要错过这个发展机会而在以后的人生阶段寻找机会补偿。很多到了小学中学甚至成人身上表现的一些问题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敏感期发展的缺失。0-6岁孩子的敏感期会一个接一个出现,而大量的重要敏感期出现在3岁以前。敏感期到来时孩子需要充分的自由和充足的时间来满足发展的需要,每个孩子敏感期到来的时间又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孩子的表现来判断。可想而知,现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班级设置和管理制度都无法为孩子提供这样个性化的发展环境。
关于更多儿童敏感期的内容,感兴趣的父母可以关注《捕捉儿童敏感期》以及《爱和自由》这两本书,案例丰富,通俗易懂,很适合我们这样非专业的育儿人士。
早上学,可能更多来自家长的焦虑
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很多预产期在9月初的孩子,会在8月底以剖腹产的形式出生。有一个数据显示:妇产医院8月底做剖腹产的产妇比较多,因为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孩子必须满6周岁才能上小学。于是8月30日出生和9月1日出生,在上学这件事上,差的不是一天,而是一年。可见,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早一年入学,那么以后无论是升学、工作还是结婚都能先人一步,占得先机。
事实是否如同大家希望的那样呢?实际上却有研究证明孩子晚上一年学好处多多。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拿加拿大冰球运动员来举例说,年龄大一点,哪怕大几个月,从小受到教练的关注就不一样。虽然每个人发育不同,但大体上来说,大几个月的人,就比小你几个月的人更成熟,更受教练青睐,从此有了更多的心理暗示:我就是最好的,我有信心做好。教练越鼓励这样的孩子,孩子得到的重视越多,日后这个孩子成功的几率也大。我想,这个现象放在幼儿学或者小学的学习生涯里也是一样的。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优势的积累会一直持续。
我们知道,对于幼儿来说,几个月的时间发展程度差异巨大。新生儿几乎每天都会长新本领,三个月前难如登天的事情三个月后可能就易如反掌。
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普遍发现,越小年龄的孩子,男孩女孩发育的差异就越明显,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女孩的发展程度总是早于男孩。心理学研究发现:女孩在16岁以前比男孩的成长发育要快,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且理性的做出评价,会将男孩陷入一场并不公平的竞赛。
所以,孩子晚点入园,至少并没有坏处。
无奈的选择,幼儿园提前“占位”
全职带娃以后,孩她爸一度坚持不必送娃上幼儿园,但是,随着小伙伴纷纷入园,同龄陪伴变得困难,二宝的到来也使我无法给老大提供更充分的环境,因此还是决定送孩子入园。
在寻找幼儿园的过程中,我才了解到,很多家长之所以早早送孩子入托,还有一个更加隐性的原因,那就是幼儿园的提前“占位”。对于学位紧张的幼儿园,如果你想在孩子三岁以后顺利进入小班,就只能送孩子进入托班(或者叫小小班)。
众所周知,无论选择幼儿园还是小学,都是一件让大部分家长万分焦虑的事,我所在的城市西安,教育问题久为百姓诟病,入托入园入学,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每一步都极大考验家长的财力和人脉。
以我所在的小区为例,小区里有一所冠名宋庆龄基金会的民办园,因为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小区入学需求,以致家有萌娃的小区业主不得不全家齐上阵排了一天一夜的队,那个夜里还下了大雨,就这样,还有很多孩子没报上,只好到小区外寻找其他私立园。公立园?除了公有体制遗留的国企、事业单位、大学的子弟园、附属园,对不起我不知道附近哪里有公立园。公立园往往条件优越师资优良而托费低廉,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上班族来说只能是望而兴叹的蛋糕。当然如果能够找到渠道进入这样的公立园也是可以的,不过要交几万不等的入园费,算下来跟去私立园的费用不相上下。
私立园好,因为私立园有作业?
其中颇耐人寻味的一点是,虽然没有公立园可上,但私立园反而很受好评,为什么呢,因为“公立园不教东西只是玩”,而私立园会提前教孩子数学,拼音和写字,这样才能应对很多学校幼升小的考试,否则上小学就会吃苦头。
于是私立园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课程会在中大班设置小学需要的内容。尽管这有悖于教育规律,也并不被教育主管机构支持和鼓励,但这既是很多小学的门槛,也是绝大多数家长的需求。
我认识的一位宝妈在中班为她家大宝办了转园,因为原来的幼儿园“教的东西太少,只是玩”,而现在的幼儿园好多了“去了两个月会写好多字”。而有几位宝妈,直接让娃从大班退园进入外面的学前班补习。这就是我了解的幼儿园的现状。
作为一个体制教育的亲历者,我并不希望孩子过早地踏入这种教育的全民焦虑之中。而想到不足四岁的她将由此开始她的求学之旅,其实也是十分不舍和担忧。
给孩子准备的时间,她可以更好的入园
其实,在为她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也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小区内的幼儿园已经人满为患,错过报名时间的我们,只好将寻找的目光投向周围地区。离家二十分钟路程以内有几所私立园,有的条件太差,有的在跟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难以认同园方的教育理念。
所幸这时不远的一座小区新建的幼儿园引入了一个全国连锁品牌,理念上要比本地一般幼儿园先进,环境设施都不错,课程内容也相对丰富。虽然学费要贵一些,但首年招生有优惠,我就给孩子提前报了名,一年以后入园,作为备选项。
在考察比较幼儿园的时候我都是带着孩子一起,让她感受幼儿园的氛围,听听她自己的意见,相比之下她确实最喜欢这个幼儿园。而这个幼儿园经常也会举办体验活动,让孩子一下就爱上了幼儿园,口口声声“我的幼儿园”,后来历次报名、缴费,只要去园里办事我都会带她一起,让她去熟悉,去体会,在这些过程中她也学会如何与老师们相处。在家我会多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引导她在幼儿园如何清楚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
因为她一向与小朋友相处的很好,所以这点我并不担心。今年八月份,她顺利入园了,高高兴兴的跟我再见,接她的时候一路眉飞色舞讲着幼儿园的新鲜事,除了睡晚了早上起床有些困难,几乎没有经历入园焦虑。老师也反馈她的自理能力非常好。这时,在年龄上,她已经将近四岁。而不少提前入托的小朋友,在升入入小班时依然没有脱离分离焦虑,每天含着眼泪入园。
所以,我坚信不必提前一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吧,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都需要做好准备,而不是略显突然地把弱小的他送到一个需要建立全新规则的地方。
到底是孩子需要赢在起跑线,还是我们自己需要成长?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时常思考到底怎样才是理想的教育,我生怕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犯错。我发现,无知+想象力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也往往如此。
我们容易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孩子是需要教的,而实际上,不断吸收学习是幼儿的本能。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适宜的环境和充分的自由。有了这个认知,即使不是全职的陪伴也可以比早早送幼儿入园更好。更多时候,需要学习的是我们自己,学习理解孩子的行为,学习与孩子共情,会让孩子成长的更顺利,而身为父母的我们,也能更多的摆脱焦虑。
有人说,与孩子对话的时候要蹲下来,蹲下来,他才会听你说;蹲下来,你才能看到他们眼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