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挤出午休时间,断断续续把周轶君导演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看完了。
先介绍下周轶君导演,以前是常驻加沙的女记者,和“战地玫瑰”闾丘露薇齐名,出过书《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 《走出中东: 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 》 、 《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等。后面有空准备找来她的书读读。之前我因窦文涛的《圆桌派》而认识她,很喜欢她在一群贫嘴男人中依然幽默、智慧,真诚、不急不躁地聊她的观点,那双清澈透亮的眼睛让人有一种安定感。
《他乡的童年》 纪录片,周轶君导演,优酷出品,豆瓣评分9.1分。一共6集,每集45分钟左右,前5集分别介绍了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5个国家的儿童教育特点,以及试图探讨各个国家的教育核心是什么,最后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探讨。每个国家所选择的学校都比较有特色,但这是否代表该国的平均水平或大众化方式,这点我心存疑惑,尤其是最后回归到中国教育,更多的是导演的一种期盼和希望。但不管怎么样,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儿童教育模式,而且有的确实也成功运作多年,这已是纪录片带来的最好启发。
主要的内容如下:
第1集:日本的幼儿园教育:强调集体及同伴意识的培养
第2集:芬兰的教育:尊重不同个体,因材施教,不强调竞争
第3集:印度的教育:常识教育推广,辩论文化,永远都有替代方案,在混乱中创造秩序的优势等
第4集:英国的教育:精英及贵族教育
第5集:以色列教育:创业思维及创业文化,质疑一切的生存思维模式,在这里,“失败是成功之母”最好的现实验证。
第6集:中国:探讨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如书法、戏曲等。
和大多数人一样,被第1集和第2集的内容所震撼到,日本教育毫无疑问堪称细节魔鬼,细节制胜;而芬兰教育,简直就是理想国,没有考试没有竞争的压力,社会不强调你的成功,好好生活就行。
一、日本
1、孩子们光着脚丫在地上跑,要释放精力。声音要大。“累”?不,这叫“全部释放”!
2、不把门关好,其他人会冷。
3、怎么把鞋放整齐,地垫上有脚印模型。把水龙头关好,水不会弄湿自己。
4、他们小时候被教育不要打扰别人,结果过分压抑,长大了专门去学习怎么哭出来。
二、芬兰
1、芬兰没有考试,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没有不行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
2、那三个小孩说他觉得成功就是:有一份工作、有爱的家人、好好生活。芬兰的老师说,为什么他要说对这个树的名字,不需要,他可以按他想要的任何方式为树命名。
3、他们说,最好的学校就是最近的那一所。
4、老师们没有任何报告,没有督学,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自由设计课程。
三、印度
1、永远都有替代方案,在混乱中创造秩序
2、真理越辩越明
在家庭教育方面,通过本片我认为可以吸收和学习的点有:
1、运动。不论孩子是幼儿还是儿童时期,一定要注重体育运动的锻炼,不只是为了培养强健体魄,而是运动有很多好作用,如:解放身体、培养合作精神、建立与人的社交、沟通、锻炼意志等。(多运动)
2、提问。让孩子学会提问,多提问。(以孩子为主体来提问)
3、联结游戏。通过一些不相干的物体,自己建立规则将它们联结在一起。(可以在家里练习)
4、尊重孩子,尊重每一个个体,尊重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尊重他们的表达和选择。不标签人,不贬低人(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控制欲)
5、亲近大自然。芬兰的现象教育,或者日本的幼儿园等,都不同程度展示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养分。(多带孩子去大自然)
6、建立失败是一种尝试的思维。
7、辩论/大声说话。表达沟通自己的观点;自信且精神饱满地说话。
8、如何思考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9、一定要有爱好。不管多少岁,都要有一个可以蜷缩心灵的“居所”,可以是画画、音乐,木工活等等。
10、语言。多学会不同的语言,语言是帮你认识世界的工具。
综合了所有内容,发现这些教育的特点其实就是民族文化的特点,只是怎么把好的一面做得更深度。在第6集中国教育篇中,导演问一个从小在香港长大的印度妈妈:你希望你的女儿将来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回答:是一个包容的人,她们这一代,不会被单一的文化所禁锢,而是会在多种文化下发展,她们因此学会包容、理解等。(大意)
没错,她们是“世界人”,“宇宙人”,不要局限任何文化或地区,而是终其一生,学会如何平衡自我和他人和社会和自然,在宇宙的小小星球上开心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