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营快结束了。
中间的2周总跑外勤,课程就落下了,后来看不断有人上稿,同学们每天在群里讨论作业,感觉很惭愧。
非常反感自己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第二期马上又要开始报名,想着要不要续,把落下的补上来,或者去「拆书营」多多输入。可之后又会有更多工作来,目测会比这段时间还忙,很纠结。
回想一下,自己当时为什么报名写作课?
原因有三:
1.希望工作中写文案能更好、更快,文案能力更专业
2.希望能结交一些写文的小伙伴,希望养成日更的习惯
3.如果能有上稿,收获一点稿费,再好不过。
现在看,这三个目标达到了吗?
第一点:文案能力,完成40%。
由于工作和兴趣,我还蛮经常写东西,不过之前写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习惯。读书时作文经常受表扬,毕业后又常被身边的人称赞「文笔好」和「逻辑强」,所以对自己的写作有种莫名自信。
通过这次写作课,我才第一次了解了完整的新媒体写作流程和思路。第一次按照起承转合写大纲,非常非常非常不适应,从前觉得写作是释放,那次觉得是束缚。
不过还是严格按照课上的方法写出一篇工作需要的文案,发在公众号上以后,效果确实不错。以前的文案是有一个内容团队专职在写,但我那篇的分享率是从前的3-5倍。事实证明我此前的大部分写文都太随意,课上讲的方法能用起来会非常有效果,需要多多练习。
但是在「选题-素材-思路-大纲-框架-正文」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更大的问题,一对待事件没观点, 二素材特别少。
我往常写东西, 都是:哇突然有什么东西让我心头一热、或者引发了联想,我就开始动笔写,好像是所有的内容都来自自己的小世界。
班主任丹尼尔李说我的写作风格比较文艺,不像新媒体文章,这点我倒没有太介意,觉得这是自己的特点(呵呵呵呵呵哎)
所以我才有意向去「拆书营」拓展一下思路,多输入多积累。
而且我需要更多的练习,方法和积累只能让我达到60分,不断的练习才能往90分以上走。
第二点 日更,完成110%。
虽然正式日更是从写作营后面一段日子才开始的,但这个习惯确实有了。而且收获的是「日更大礼包」:日更+早起+读书。
日更和早起是自己决心想改变,每天劲头足足的。而且加入了一个早起社群,有一天晚起就要发红包,起来正好写日更。
读书也是很有缘份,从群里聊简书开始,在简书上逛到一部连载《尖沙咀以东》,上下班2天的地铁上读完了。之后读书会群里聊《浮生六记》,校长关于芸的解读,让我对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又买来开始读。
开始读书以后,我很惊讶Kindle app那么好用,从此坐地铁的乐趣又多了。
第三点 上稿,完成0%(不包含工作中的上稿)
第三点就很惭愧,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上稿,投稿给班主任,班主任给了意见后,至今还未完成改稿,写作营最珍贵的就是班主任的改稿,然而我马上就要失去它了,、。
惭愧之余也有反思。通过上课了解专业写手以后,我也在想,我的本心是成为专业撰稿人吗?至少目前来说并不是,一方面是挺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方面是:愿意写作,往往是因为被触动到,想要记录,想要分享。为了写稿而写稿,并不是我想要的(商业稿除外)。
日后多练习是必须的,课上学到的方法,不论是写商业稿,还是想把自己的碎碎念公之于众,都很有帮助,砍柴课上让我对新媒体文认知最深的一个观点「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新,在于和用户的互动,转发点赞都是在评价文章,要目中有人,像跟对方对话,更像是演讲,到最后要有人为你鼓掌」
方法老师都教过了,关键在于练习。课程结束了,练习不能结束。
-----分割线-------
写作真是最好的自我整理方法。
写到这里时,我最初的纠结,已经有答案了。
1.既然我是把写作当作一种业余兴趣,那就坚持写下去,写作本身就让人足够快乐。
2.从我的个人学习习惯来讲,听完课之后,需要留出时间,自己再复习再消化,所以我可以暂时不去报名下一期的写作营。工作中就有非常多需要写文的地方,我需要用这次学到的方法多多练习,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让自己的文案能力更精进。
3.既然工作节奏很紧张,背负的KPI急需完成,「拆书营」目测不会有时间跟紧。如果是以「业余时间的输入」为目的,读书会就可以满足我的需求,跟上读书会的节奏,读书并且大胆分享。读书的内容也可以写在日更里,这不也是一种拆文吗。
以上。非常感谢这一个月的学习,谢谢大家的陪伴,感谢写作和日更带给我幸福。希望我的职业技能更上一层楼,祝愿砍柴书院走出更多专业写手,既能赚钱养家,又能浪迹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