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老师分了七章,来描写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幸福与智慧的关系,如何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幸福与爱的,幸福与金钱、与道义的关系,幸福与内在心灵,幸福与外在遭遇,幸福与苦难的关系,等等议题,都是作者在本书中讨论的。
正如之前所言,这是一本可以慰藉心灵的书,是一本实用又感性的生活哲学。
能够给人安慰的书,对幸福的重新定义,不拘泥于世俗的物质追求,而基于更高的精神需求。
譬如他说:“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
朋友圈里有朋友说,可以换两个词,一个是自己,一个是智慧。
私以为,友人是个专于自我的人,所以,他会说“自己”才是人生的价值。
又有言:“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二者都离不开智慧。”我们应该先追求优秀,继而追求幸福。
那么,智慧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用很大篇幅来谈论智慧与幸福的问题。
且不说智慧是否就能等同于幸福,智慧也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用一个抽象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抽象的词语,好像是很多哲人的通病。这也加深了理解的难度,理解这类的话语,就像踩在云朵上,虚无缥缈的。
幸福是不是人生的价值?应该算得上的,不然人不会拼了命地想要获得幸福。但是人往往误解了幸福是什么?
你的父母辈人,可能会告诉你,谁谁家孩子多厉害,有房有车工作好;或者说,谁谁家闺女嫁得好,丈夫家有钱有权,房车全款买。他们觉得,那就是幸福。
然而,周先生说:“幸福是灵魂的事”。是的,事关灵魂,就变得抽象了。你会怎么定义幸福呢?
于我而言,“幸福是一种能力”,一种努力变优秀的能力,一种可以专于灵魂修养的能力。
优秀的人,能够获得自己所想要的物质,哪怕是基础的物质,足够一生生活无庾。他们有能力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而不是每日为了生存而奔波,为了大量的财富而忘记初心,忽视内心对幸福的感受。
若我说,幸福不是时时都能获得的,但也不是不可能获得的。
作者常常引用尼采、苏格拉底等等哲人的话语,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我如此形容哲人——长在尘世的神,他们能看透一切,能应对一切,就像无所不能,倾其所有去活得自在。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扉页就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爱情和婚姻的幸福,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什么样的爱情和婚姻可以称之为幸福的。
作者说: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觉得很绕吗?那就对了,又是非常抽象的解释)
如果你觉得,没有爱情,你会陷入不幸,那你会时刻在追逐幸福的爱情,即使旁人觉得不好,但你却自以为是幸福的。不管你是自欺欺人,还是真心感受到的,都是一种由自身激起的真实。
你的感官不会骗你,虽然你的心灵可以会骗你。内心丰盈的人,才会真切地感受到幸福。
“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遇到了会怎么样,遇不到也不会怎么样。在追求幸福这条路上,你所知的概率是多少,而你会是那个被选择的人吗?那些得到震撼心灵的爱情的少数人,是否又能过得比你快乐多一点呢?
幸福说到底,其实是个人的事,那么旁人又何苦来指摘?
就如作者对西西弗的赞叹: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福斯(和人类)的幸福。
大家总在概叹西西弗斯的不幸,觉得他的行为有多么荒谬,却从未想过也许他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是自得其乐的。幸与不幸,其实只是他自身的感受罢了。
有人觉得,苦难便是苦难,与幸福毫无价值。其实,若没有苦难,你如何品尝得幸福,如何会珍惜幸福?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来说,苦难与幸福并非是绝对的二元对立的命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人有句很精辟的话概括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快乐、灵魂的快乐、获得能力的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的快乐、欲望的快乐。人应该追求长久的、可持续的快乐,而非满足于暂时的快乐。
这本生活哲学读本,有很多哲理式的句子可以摘录,有兴趣书友可以一览,三星推荐。
2019/01/27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