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二年的一天早晨,一个文弱沉默的女孩儿在白发苍苍的外婆带领下,怯怯地走进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黄灿灿草房子,也第一次走进了桑桑的视野——她们是来找桑桑的爸爸校长桑乔,想把女孩儿转到油麻地小学来读书,桑乔答应下来,从此,桑桑班上有了个名叫纸月的新同学。”小说就以这样的文字开始的,他就是我说要说的作品《草房子》。这本书仿佛是写给孩子的,又像是写给大人看的。
《草房子》是一本为我打开整个儿童文学世界的一扇大门,因为这本书,曹文轩也变成了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字,几次让我泪流满面,读着读着便禁不住的泣不成声。或许是里面的“悲”时时刻刻感染着我,触动着我自己的深刻记忆。这种“悲”也几次驱动着我有给曹文轩写信,最终因为下笔难言而作罢(大概是因为我自己的水平不够,还不具备自由驾驭文字的能力吧。)。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地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
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很显然,《草房子》并不像其他儿童文学一样,带给孩子的只有快乐,他带给你的更多的是悲伤,是苦难。就像曹文轩本人所说的“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这个快感包括喜剧快感,也包括悲剧快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是值得质疑的。从小就能感受到人世最丰富的情感,快乐、悲伤、惋惜。或许进行苦难教育才是最有质量的教育,有一些苦难的童年,或许才是一个有质量的童年,一个有质量的生命。
桑桑、纸月、秃鹤、杜小康、细马这些孩子没有一个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他们也都在经受着苦难,在那个吃不饱经常饿肚子的年代,他们没有办法忘记苦难,忘记苦难赋予他们的人的最珍贵的品质——坚强、纯粹、爱和希望。或许是作品里的悲悯的力量让我几次潸然泪下。温幼菊长期与药罐为伴;桑桑得了绝症,只是到了最后的时刻才复生;秦大奶奶既寡且独;邱二爷无后代,住房被淹没,又得绝症死去,杜小康家遭破产,纸月不知生父为谁,孤苦伶仃地与奶奶为伴,最后不知道下落……这些情节有一种沉重的东西,会压在心头,或许这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不只是这部作品,《青铜葵花》、《根鸟》与《火印》也同样如此。
另外,无论是人性美、人情美、悲剧美在曹文轩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他说过:"这个世界上,除了思想,还有审美,这两者都很重要。充满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苦难给了他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他的性格注进了坚韧。难怪福克纳说:一个作家最好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过任何人,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体裁、主题和故事。开门见山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昵一种清新的风格。"由此,以自己的困苦童年为依托,曹文轩试图引导读者透过人物的困苦历程,咀嚼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从而企图借助他所谓的"苦难"的刻刀,在青少年的心灵上留下印记,让人变得充实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