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看见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小姐姐,晒出了自己的遗愿清单,每一项后面的括号里还注有完成或是未完成。
她说,每年清明节为已故人扫墓,也为自己扫墓,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
我想起,叶芝的墓志铭,对人生,对死亡,冷然一瞥,骑者,驰过。
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
我们很热衷于谈论新生,却很忌讳谈论死亡。好像这个词一旦被讲出来,连眼前的空气都变得冷寂。谈论别人的生死时,我们可以无所畏惧地讲出向死而生。然而,却鲜少谈及自己生命中注定要到来的那一天。
第一次经历死亡,是二十几岁的年纪。几个小时前,还在电话里和我谈笑风生的人,几个小时后就离开了。得知噩耗的刹那,我无论如何不敢相信,既而是毫无招架之力地痛哭。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死亡不是再见,是单方面地再也不见。没有讲完的话,没有做的事情,永无机会弥补。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这话一点儿没错,悲伤慢慢会被琐碎的生活湮没。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有些不习惯。每当遇见什么有趣的事情,下意识地想和她分享,遇见什么无奈的事情,想和她吐槽时,会突然意识到这个人已经不在了。后来我渐渐明白,其实我们不仅仅是畏惧死亡,比之让我们更难以接受的是这种莫可名状的无力感。
去年冬天,卧病在床的姥姥突然去世了。妈妈不愿打扰我,而是在安排好后事之后,才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我。后来妈妈再和我讲起来的时候,我没有看见悲伤,只是听她讲,开车把姥姥送回老家的一些事情。我可以想象,妈妈一路上把姥姥靠在自己身上时如洪水猛兽一般不可阻抑的悲伤。
其实姥姥去世的最后一年,眼花耳聋,已经接不了电话。最后半年,妈妈把姥姥接过来一起住,姥姥的脑子也有些不清楚。好像除了妈妈,其他人都认不得了。
对!又是无力感!
以前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以后再也没有机会。
以前没有来得及讲的抱歉,以后再也讲不出口。
如果我们站在结束的路口,回望这一生,命运会不会因此而不同呢?
比如小姐姐的遗愿清单,比如,你愿意为80岁的人生,付出怎样的努力?你愿意在80岁回忆人生时,是爱过、活过,受唤而归还是遗憾连连,不开心,不甘心。
十几岁的人生,一眼看去尽是漫长,十几岁的年纪最廉价的只有时间,所以,被我们称之为懵懂无知。二十几岁,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过上了父母期待的生活,虽不至于如履薄冰,却也是安安稳稳。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可以平稳退休。
如果这样的生活就是遗愿清单里的目标,那太好不过。
但是,除了岁月静好,我还有很多愿望想要实现。
想要去看看海明威书里,乞力马扎罗的雪。
想给学生们讲《伟大的悲剧》时,能花上半节课,顺便讲讲我在南极的见闻。
要去芬兰,住在玻璃房里,看夜空的极光。
要写出更有影响力的文字,出版发行。
在自己热爱的这份事业上,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和持续地成长。
要再看一场李宗盛的演唱会。
和女友们举办一场浪漫的生日party。
重返校园,读一个心理学课程。
……
“如果你不去真的试一试,迈出第一步,写下第一个愿望,买第一张车票,开启第一次未知的旅行,你永远不知道,那个所谓的遗愿,可以实现得多么无悔,以及壮丽。”
墓碑上的那行字,和平时的自我介绍,和父母为我们取的名字一样,那是一生最终极的期待。
告别也是一门课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练习,和挚爱好友告别时,我们希望给彼此留下一个好印象,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那么,有一天和这个世界告别时,我们又要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记忆呢?落荒而逃还是繁花似锦?
这一生,要过得多无悔,多壮丽,才能不辜负这每一天的盛装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