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先生下班回家,他说,终于知道为什么你最近偶尔写诗,不再长篇大论,字数少,还可以满足情感的宣泄。
我没说什么,因为他不知道,就在他说这句话的当天,我刚写了一篇千字文。只是还没发朋友圈。
说来好笑,先生给我写的诗句来个截句的定义,忽然让我回忆我们俩婚前还是那么浪漫,可以大热天坐很远的地铁,然后去参加一场诗歌音乐会。
先生一大早开始上班去,今天他没有给我做早餐,因为他以为我会很早出去,就连昨天的碗筷,先生也没洗,出门的时候也没有顺手带上垃圾。
起来后,我把厨房的碗筷洗了,垃圾整到一起,准备出门的时候带出去。自己煮了玉米、鸡蛋,还有南瓜,冲了一杯黑芝麻糊。吃到了九点多。
接着,给先生缝了一下衣服扣,因为他的一件刚买的衣服中间有个扣子掉了。于是,找来针线,除了把掉的扣子缝上,把其他扣子一并做了二次加工。
然后,打开先生的电脑。昨天,他打开电脑问我用电脑了,还问怎么知道密码。他总是问一些很简单的事。我没告诉他,我是用电脑敲了几下键盘,写了几个字。我只是说听听音乐,当然,我写字需要背景音乐。
比如,今天我打开往日他听的一些音乐,试着寻找我家这位先生,到底是怎样的男人。那些柔软的音乐,都是曾经的流行。我听着也比较入耳。
我记得,先生每次听到我回家跟他唠叨一些家庭琐事后,他依然保持沉默。
男人,有时候那么粗糙,有时候又那么细腻。
粗燥的像酱窝窝的外形,细腻的像酱窝窝的味道。
说了这么多日常。言归正传,现在要提到家乡一种极具时代感的美食:酱窝窝。当年,它就是我们的日常。
酱窝窝是一种酱豆饼,是我的老家,河南濮阳的特产。也是我整个中学时代以前所有生活的象征。
先生吃不惯,闻不得那种味道,而我闻到它,满鼻尽是家乡味。
每每从老家回来,总要带上几包酱窝窝。可很多时候,可能是心理因素,在大上海吃着老家的酱窝窝,却吃不出老家的味道。
有人说,寂寞的人容易思乡,而多愁的人,怕是也是如此。
上大学以前,尤其是高中,那时候开始住校。每个星期回家一趟,每次回家再返校的时候,母亲都会做好用面做好西瓜酱,还有炸好酱窝窝,给我带上。足足能吃一个星期吧。
也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舍不得买菜,那时候一份菜就两三毛钱。
那时候,一到饭点,尤其是早晨,大家排队打饭,一鼎又一鼎的大锅,煮着面汤或米汤,一毛钱一碗,给的可多了。
整个宿舍院也足够大,大家都是蹲着在地上吃饭。场面很是壮观。
是的,如今,酱窝窝还在我们身边,它没有消失,可以买得到。如今,家里人都已不再种地,也没有豆子做酱窝窝。
它成了我那个时代的回忆,我经常会想起母亲捡豆子、煮豆子、发豆子、拍豆饼、晒豆饼的模样。想起来,那时候真多好亲切,那时候,母亲好年轻,好漂亮。
那时候,包括现在家里都会用一种煤球炉,每天做饭的时候放一个煤球,煮的粥特别香。不想吃油炸的酱窝窝,把酱窝窝放在煤球炉上简单烤两分钟,酱窝窝便会换衣服黄金铠甲一样的盛装,吃起来赞不绝口。
小时候,早上不怎么炒菜的时候,煤球炉上烤的酱窝窝就是唯一就着馒头吃的最香的食物了。
如今,我会问母亲,现在街里又卖酱窝窝的,谁买呢?
母亲说,吃的人还是很多的。早晚不想炒菜,热好馒头煮好粥,吃点酱窝窝。
早早的就发现,无论我们走到那里,口音会变,衣装会变,容颜会变,但我们从小就已经养成的饮食习惯,一直都不会变,比如,我和我家先生都很喜欢吃馒头。
而立的你,如今还在吃当年熟悉的酱窝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