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下参加学霸猫老师的《觉知之道》线下课程,收获良多,不虚此行。趁着这股劲儿还在,一鼓作气把学习心得写下来。
一,道德判断 or 真实体验
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我以为我经历了,感受了,就了解了。但是这个了解,或者说认识实际上常常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个认知很多时候就是我对这件事情的一个道德判断,是我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情绪的影响,给它贴了一个好的或者坏的标签。但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万物都是黑白一体,阴阳融合的,山有抱阳的一面就一定有负阴一面,否则就不是完整的山了。对事件下判断,就是选择性的只接受符合自己固有认知的部分,选择性地忽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部分,这样的判断就是不究竟的,不全面的,必然和事件的真实体验存在偏差,这样我们的认知就和现实产生了矛盾,痛苦和纠结也就随之产生了。
当然,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今天在这里告诉自己:要全然的接受一切,然后我就立地成佛,马上脱胎换骨就能洞察一切,接受一切了。但是有一个很好的锻炼方法:通过冥想/禅修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觉知能力,通过写作来不断得复盘梳理,这个过程是得到验证的,风险很小收益巨大的方法,为什么不做呢,我想不出理由。
二,把“应该”从人生字典中划掉
我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奈何“完美”从未垂青于我。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对“完美”十分痴迷,那时候完全是线性思维,在我心中完美就是100分,我奔着100分努力,就算因为不可控因素没能达到,那至少80/90保底还是有的。但是我往往最后我连0到1的那一步都没能迈出去,因为这个从0到100的直线距离是不存在的,这个路径就是所谓的“应该”,这个最优解是找不到的。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0的原点寻找那个最佳路径,找不到,就迈不出去。
那么把“应该”划掉了呢,没有最佳路径,站在0的原点,1-100随即分散在周围,有的人可能一步跨出去就是100,有的人可能先踩到了60,又跳到30,最后到了100。再复杂一点,可能有些人的周围分散的数字可能会有多个100,有的人周围可能就是没有100,穷尽一生也找不到(可能有的人天生残疾,无法弥补的缺憾)。这个随即分布图在人出生的一刻生成,又会随着人的走动产生动态变化,在这样的人生图景里,去寻找从0到100的最佳路径无异于痴人说梦,只有你走出眼下的这一步,才会知道下一步怎么走。那么我的关注点就始终在每一步真实的行动上,也许到某个时刻,人生变成了一场随机漫步,能不能走到100也不重要了。这个状态是我猜想的,至少目前我还是想要100的,放不下世俗的美好。
三,分享与联结
在课程讨论环节,有个问题印象非常深刻。就是一个刚刚踏入职场的女孩提到的,她目前精力又有限,需要认真规划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通过工作岗位创造价值,立足于社会。这就和开放性地去尝试有了冲突,觉得这样做很冒险。
我回想了一下我刚工作时的状态,从学校的简单系统跳入职场的复杂系统,每天都像海绵一样吸收新鲜的东西,加班也是鸡血满满,根本不care低廉的薪水,感觉充实的不得了。但是工作几年后,工作越来越轻松,薪水也涨了很多,但是我却越来越不想工作,但每次想辞职的时候,又会被“不工作了靠什么养活自己”这个问题吓地缩回了职场。
其实工作这件事,最关键的就是能力成长,创造价值,获得回报。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错位脱节,使很多人在跨入职场的初期要经历一番能力成长的阶段,有的人很幸运,遇到一个合适的公司,有好的机制和导师培养他的能力,而他创造的价值与公司需求高度匹配,公司创造的价值又与市场需求匹配,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很快就get到了那个100.大多数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会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了掉了无数次坑。可就算是一开始就幸运的人,也很难一直保持下去,时代在进步,可能换了一个风向,这个公司创造的价值就没有市场需求了,那你积累的那些能力也没有了用武之地。或者公司还是在良性运作,但是人会变的,也许你偶然遇见的一个人打开了你新的视野,你发现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就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螺丝钉了。
事实上这种螺丝钉的人才,也就是工业时代的特定需求,我们需要公司这样的组织来把人才聚结在一起创造更大的价值。但公司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人的创造性的挖掘还是很浅层的。而互联网时代,就有了更多的平台,能够自由地组合不同资源的人来创造价值,能够更大地发挥人的创造性。但就目前而言这些平台还只是开启了一个窗口,或许未来会有更多,或更能充分激发人类创造性的平台出现,到那时,人工智能就能取代螺丝钉的岗位,而人类会联结起来,以更高效的合作,创造出目前无法想象的奇迹。
也许到那个时候,我的后代会觉得“我不工作了靠什么养活自己”这种问题简直莫名其妙。
但在目前技术迭代,时代变化的这个进程中,我觉得要审慎地对待自己“一贯性”的思维,随时保持觉知,感受风向的变迁,保持创造性,不管是打一份工也好,创一份业也好,需要什么学什么,都只是为了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