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真是太上头了,昨晚忍不住去看了一集,结果就停不下来了,一口气刷了六集,看到12点才去睡觉。巧的是,前不久我刚把原著看完,改编的电视剧就开始上映了,真的是缘分呀。
但是这篇我并不想去讨论剧情,毕竟这个东西属于仁者见仁,我想聊下自己从前6集里看到的一点东西。另外,这篇文章可能稍微有点剧透,我尽量把控,只讲体会,少讲剧情。
好啦,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吧。
你肯定听说过这句话: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
首先我查了下这段话的出处,发现它并没有任何出处,而是流传于民间的俗语,跟“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样的。但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这段话。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段话属于递进关系,你没有前面的读书、行路、阅人无数,即便有高人出来给你指路,你不会觉得他是在指点你,甚至你会觉得他是在坑你。换句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没精钢钻,硬拦瓷器活,到头来终是一场空。
剧中有两个人,完全地展现了一点,一个是主角阿宝,另一个是范总。
第一集里,交代了阿宝的发家史,以及他找到的高人——爷叔。这位爷叔,可以说是阿宝生意场上的启蒙老师,是他教会阿宝如何炒股票,如何做生意。并且他还是经过了观察和考察后,才选择和阿宝合作的。
从阿宝的第一桶金我们可以看出,经过爷叔的指导,阿宝在股市里赚到了第一麻袋钱。他们约定下午6点见面,而爷叔为了试探阿宝,故意在旁边一直看着他。而此时的阿宝,一个人抱一麻袋钱,一直等到了12点。这让爷叔看到,这个人是讲信用、有眼光、不为眼前利益所动的人,因此判断可以跟这个人合作。
之后的剧情走向,也证实了爷叔的眼光,阿宝成了宝总,成了生意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从他应对范总的这个事里,可以看出,他从爷叔那学到了很多,也悟到了很多,他并不是一个提线木偶,而是一个真正有头脑,有眼光的人。
反观范总,他的行为,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器小。进一步讲就是:心胸狭窄、缺乏远见、不够包容。
从阿宝出车祸后,他就只惦记着自己的货能不能出,为了出货他可以在不做任何调查的前提下,贸然和他人合作。
甚至到了阿宝帮他出货的那天,他因看不懂阿宝的操作,就直接怀疑阿宝是在耍自己,只想通过各种方式找到阿宝,问清楚是不是在忽悠自己。
还有就是前面阿宝刚让他吃了一点苦头,但他就是不长记性,永远只盯着眼前的得失,只盯着那一丁点的利益。别人下棋是纵观全局,他只在乎自己的小卒子有没有被吃掉。
在看到切实利益的时候,他能跟你穿一条裤子,当看到自己的利益受一点损伤的时候,他能果断跟你拼命,不管你是否帮助过他。
做人做到这份上,即便他榜上了阿宝和爷叔,这两大高人,其结局也不会太好。毕竟性格决定命运。
当然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闪光点的,这一点我觉得很多人轻易做不到,包括我自己。
就是豁得出去。
来上海找阿宝谈合作,阿宝遇到意外,他能不回去过年,一直等到阿宝有消息。一听魏总消化不了自己的货,果断掉头找阿宝。听到汪小姐说,陪人家唱歌是要帮助他打响第一枪,就立马上去陪唱。
在他看来,脸面这个东西,永远没有钞票重要,只要能搞定钞票,面子就是鞋垫子。
试问这一点,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最后想说的是,很多人看到开篇那段话,会直接想,既然最终要找高人指路,为什么我一开始不直接找呢?
答案很简单,你自身能力不足的时候,找了也没用。
首先你能力不足,就算找到高人了,人家未必会指点你。就像刘基刘伯温被迫到了朱元璋帐下后,如果不是看到朱元璋的才能,他可能会选择冷眼旁观。
其次,就算有高人愿意指点你一二,你也未必能领悟,也未必能执行,即便执行也未必能执行到位。就像《天道》里冯世杰他们三个,尽管请到了丁元英,但他们始终以自己的思维去看到丁元英的操作,最终散的散,死的死……
所以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没那两把刷子,就算请到神仙,也帮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