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孩子们上SEL课程,每次来回60公里,乐在其中。每一次爱的付出让孩子们有一点点机会感受内在的勇气和力量都是值得的。
今天一起讨论烦恼与愿望,慢慢感受到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鼓励到,邀请到,我也尽力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一次次举手,只是想说,我在这个课堂,我是有能力学习和互动的。
2、重新解读阿德勒的“社会情怀”。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无法表达内在最真实的心声,无法把内心沉甸甸的“爱”,温暖地传递给孩子?这都来源于我们的一些错误的认知经验。每一次情绪爆发都是童年时的创伤经验的唤起,如果你意识不到真正的源头就会怪罪当下的人和事。阿德勒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三大任务:职业、社会和性。也可以说是(工作、关系和爱情)。在这三大任务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勇气让我们有勇气超越资本,更好的合作和贡献。回到每个人的童年,妈妈在引导孩子的互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妈妈的身份角色之一就是和孩子有效互动,合作:进而慢慢把孩子的兴趣引向爸爸,身边的人;进而让孩子在一次次互动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如果一个内在有勇气的孩子,是渴望和更多人连接,合作,发挥他的“社会情怀”。如果他在妈妈那里没有学习到这些经验,没有学会这些“合作之道”,他就会用错误的认知经验和方式去表达自己,一次次的受挫让他越来越缺乏勇气和信心和他人合作,进而更不愿去发挥自己的社会情怀,贡献自己的社会价值。今年去美国参加ICASSI最大的感受就是“社会情怀”之贡献和合作。这个庞大的公益组织每年组织的学习教授老师是不拿课酬的,所以我们的费用特别便宜,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把感受到的温暖、爱、鼓励传递给更多人。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混龄学习,专注于自己的喜欢的“工作”,互相学习,积极参与进来,每个人都会被“看见”,感受归属,也鼓励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的良性循环让每个人都成为有力量的未来公民。今天在整理这些思路的时候才发现,他每句简单的话语里都蕴藏着深厚的理论,温故知新,经常回顾总结才能真正理解“社会情怀”。
晓宁姐姐的“晓约”就是简单的初心,“一人故事、众生故事”,借助“故事”的力量,让彼此看见,助人助己,带来的持续的影响力,在我看来又是“社会情怀”的一种体现。
3、放下“比较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很多事,每次看到都会有所触动。一方面觉得自己做的事,看得见的“成就”比较少;忍不住又焦虑着急,另一方面又想多陪伴两个娃开心快乐的成长。这种“无形的价值”只能自己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有小伙伴和我说,你不能算“全职妈妈”,因为你有自己喜欢的事做。我自己到底想如何评价我自己呢?“半职妈妈”如何“看见”自己的价值?这条路上,每一步都是成长的动力。现阶段对自己的要求:不完美、尽量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