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生哒哒哒跑到正在敷面膜的妈妈面前,虚心请教:妈妈妈妈,只要......就......应该怎么造句呀?
那还不简单?!妈妈秒回:只要你考到一百分,就带你去游乐场!
小学生心头一紧,半道折回爸爸那里,颤巍巍地再次发问:爸爸爸爸,那只有......才......呢?
爸爸一边吃鸡一边瞟向妈妈,义正严辞地回答:只有你好好学习,我们才能有平静的好日子!
小学生捏着作业本,抹着眼泪坐回书桌前。
以上,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段子归段子,但是这样的对话,仿佛充斥着我们的整个童年。甚至在我们自己的育儿过程中,相同句型的对话也时有发生。
1、给予孩子纯粹无附加条件的爱。
经过几轮紧张的复习备战,我娃终于迎来了隆重的二年级期末考试。
为表敬意,她自己在文具盒上用稚嫩的笔迹郑重地写下了“仔细检查”以示提醒。
身为老母亲,我对我娃有这样的觉悟深感欣慰,对即将取得的成绩抱着美好的期待。
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得瑟就会被打脸。一贯成绩在班里还算得上上游的小姑娘,她数学考砸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能算太砸。也就方块数量乘错了几个,钝角写成了“纯角”而已吧!!!
拿着计算器敲敲总分,算算排名,这个分数在班级一定是评奖无望了!
所有的努力都喂了狗,气愤让我质壁分离!将她平常的练习卷甩得啪啪响,我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她鼻子问她考试的时候究竟带没带脑子?!
对自己分数也不甚满意的小姑娘立刻红了眼睛,怯生生地看着我不敢靠近,抽泣着问我:妈妈,我现在是不是一个差生?
此刻,我意识到,自己给予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并且已经对她产生了伤害。
因为我在给孩子的爱中添加了过多的个人色彩,让她错误地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只有好好表现,才能得到父母的爱。一旦不被认可,她便对自身产生了怀疑。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孩子经常不知道自己有多重要,不知道父母有多么爱他们。有时候,父母和老师过于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以至于他们眼中没有了孩子,孩子眼中也没有了自己。”
2、给予孩子心灵的关爱。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曾经,南京一中初中部初三(2)的英语老师黄侃在毕业之际,给全班的学生和家长们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
黄老师的女儿远远品学兼优,兴趣广泛,从小到大,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优秀的好学生。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好学生,却在留学的异乡阿姆斯特丹,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远远在留给黄老师的遗书写到:“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之类……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而现实的事务又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通过遗书,黄老师这才知道外表开朗的女儿受强迫症之扰已长达8年之久,作为母亲却毫无察觉。深感自救无望的远远绝望地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通过血泪的教训,黄侃老师对学生说:“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对家长,黄侃老师说:“家长们请学会欣赏子女,看到他们的独特之处,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纵观历届高考状元们,他们的某些特质极其相似。
他们既能愉快地学习,更能独立地思考。
抛开成绩的光环,开阔的眼界、内心的富足和多样的兴趣爱好也足以让他们生活得多姿多彩。
共通的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学霸们身后站着的必定是大格局的父母。他们给予孩子充分的、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爱,让孩子沐浴在爱的教育中,开花结果。
孩子犹如小树,未来将开出各种各样的花儿。而成绩,只是其中的一朵。
成绩,从来不是衡量好坏唯一的标准。考试,也从来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应当是理解和尊重,是包容与接纳。
这样的爱是纯粹无杂质的,不因他达到你的理想而欣喜;不因他未达你的期望而失落。因为他是你的孩子,所以你发自内心地深爱他,好的、不好的,照单全收。无附加条件,不受外力影响,让孩子有满满的安全感,足够的自信心。
请因为孩子是他,而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