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2年曾国藩去世,享年61岁。
纵观曾国藩一生,你会发现他的前半生确实挺“笨”的,读书考试不行,连小偷都不如;为人处世不会,处处得罪他人。但他也有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一生特别勤奋。
据统计他一生写的书信、稿件达2000多万字,平均每年写60多万字。而且当时他还要行兵打仗,且是用毛笔写的字,可见他有多勤奋写作。
曾国藩的这种勤奋之法,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笨”办法,但是行之有效,特别受用。
因为这个“笨”字,诠释了三种智慧和境界。
一是“笨”得扎实。
曾国藩的笨,还有点认“死理”。
据说他看书有个习惯:书中一句话不明白就不会读下一句,一本书不看完,决不看第二本书。因为曾国藩觉得自己“笨”,只有慢慢琢磨,下点“苦”“笨”功夫方能读懂、悟透书本。
这种“笨功夫”是什么?其实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地一直向前。
笨鸟先飞,笨鸟勤飞,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好,一样能“一飞冲天”!
二是“笨”是取胜之道。
曾国藩还将“笨”字运用到了行 军 打 仗中。
他总结出了有一套“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和套路,其核心就是不贪小利、不求其谋、分清主客。
大道至简。最笨的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过程慢些,效果呈现不那么明显,但长久以往,优势必然凸显。
三是“笨”是最顶级的智慧。
老子有个著名的比喻:如果你有一个特别长的针尖,从麻袋里扎出来,不用几天就会断掉。太锋利的东西都保持不了多长的时间。
曾国藩从这个比喻里很受启发,他用丁忧时两年的时间思考问题,认为自己以前太过自负,不懂“可屈可伸可行可藏”的道理,所以诸事不顺。
孔子说:“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愚”才是大智慧。
曾国藩在前人古人的经验智慧中,明白了“笨”的真谛,懂得了如何藏拙。
“笨”才是一个人最顶级的智慧。
人生漫长,做人做事,不如学曾国藩“笨”一点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