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喜欢读书的孩子读得心安理得,
不读书的也是理性选择。
1
读书这个词,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让人感觉充满智慧的词。到了今天,我们身边充满越来越多关于“读书”的论调。从年售百万册的畅销书,到“樊登读书会”,再到“拆书帮”,甚至还有了“人丑就要多读书”的理念,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以“读书人”自居……读书这个概念渐渐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
与此同时,我们身边还能听到另一种不同的声音:读书无用论。“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这一生”,“不要看不起读书不好的同学,他可能是你以后的老板”,“混得好的从来不读书”,“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些话似乎说明读书和成功并没有太大联系。
说读书好的和读书不好的貌似都很有道理,那么我们心里免不了会有这么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有何用?
这个问题,不能因为我们想不通而搁置,也不能因为喜欢读书就不闻不问。想明白了,喜欢读书的读得心安理得,不读书的也是理性选择。
以前思考这个问题时,有用和无用两方观点总在打架,总会影响读书的情绪。今天在阅读万维钢的文字时,找到了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视角:食物链、智识链和幸福链。
三根链条,从高到低,每个人都在这三根链上有自己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三个排行榜,成功榜、智慧榜、幸福榜。
2
食物链不用多说,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成功,就是掌握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大的权力,能够管理更多人的影响力。就像“社会金字塔”理论中,第十层的人只要稍稍努力,就可以达成第五十层的人一生努力的成就,食物链的高下之分非常明显。
文中有一个观点,你在食物链上的排名,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这让我想到薛兆丰讲“成本”时有个理念,就是“我们的选择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是别人的选择”。也就是说,我们的选择是我们被周围所有人影响之下最终所作的决定,如果我们一无所知,那就无从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食物链上的排名其实并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周围一切环境造就的结果,甚至很有可能是“运气”造就的。
换句话说,我们在食物链上,也就是所谓的成功上,根本没有什么“同一起跑线”的说法,有些人天生就是X二代,王思聪刚创业就拿到一个亿,这找谁说理去。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掌握了非常多资源的人,是否真的就是所谓“社会精英”?他们成功的“运气”真的可以复制吗?
智识链,指一个人的三观:世界观,即对世界正确的认识;人生观,即对人生合理的安排;价值观,即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三观,决定了一个人行事的目标、方法和行动。
智识链的高下之分也很明显。资源可以赠送,但是智识不能转移,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高智识的人善于明确自己的定位,对周围环境有敏锐的观察力,懂得做什么最有利,明白不去添加没必要的烦恼。他们更相信规则,更善于和陌生人合作,逻辑思维更好,更愿意探索未知等等。我们一般形容这样的人是“聪明人”。还记得吗?聪明是可以习得的,而习得聪明,读书就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也听过“聪明反被聪明误”、“傻人有傻福”等各种观点,大体讲述的,都是讲高智识的人,不一定处于高食物链位置。那是不是变相说明了,读书对于成功帮助并不大呢?
并不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的三观形成我们的认知,而一个认知不断升级迭代的人,抓住成功的“运气”或者说“机会”的几率,必然比从不升级认知,从不学习的人的几率要高得多,这个观点应该毋庸置疑。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智识高的人,抓住机会的能力更高。
3
幸福链,就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就是那些懂得“知足者常乐”的人。
影响一个人幸福指数的人多种多样,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他所想要的大多都得到了满足。我就喜欢舒舒服服地葛优躺,我就要下班之后去吃火锅看电影,我就爱玩游戏玩到深夜。他们觉得,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在幸福链上的位置,似乎与食物链和智识链关系不大,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似乎也听过“爱笑的姑娘运气总是不差”,“乐观的人总是受人喜欢”这样的话吧?
而且,一个人的智识程度和幸福指数其实也息息相关。前面在写到“美”这个字的时候,我们提到过,有知识的人,看见广阔大海的时候会感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没知识的人,看见如此壮观只能憋出一句“啊!大海!你真大!”。知识和美的感受有关系,那么幸福和智识自然也有了关系。
大致了解食物链、智识链和幸福链之后,我们似乎不难发现,在某一链条上处于高位置的人,也能较为容易地带动自己在其他两个链上的位置。三者相辅相成,相互缠绕在我们的整个人生中。而我们最容易攀爬的,岂不正是智识链和幸福链吗?
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读书何用,你有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