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盲从;一个社会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黑暗与停滞之中。”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数量在增加,往往你还没来得及看完这条消息,下一条更有吸引力的新闻已经弹出,你又迫不及待去浏览新的消息。明明时代在发展,我们了解得更多接触得更多,分析信息的能力却在减弱。这是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目的发生了变化。
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理论中有两个层次是“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人人都希望和他人建立联系,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而能最快获得认可的方式就是在社交过程中,你的谈资有多少。大部分人不愿意听你谈“深度”,“数量”决定了你这个人的见识丰富程度。这就造成了人们只想知道“是什么”而不在乎“为什么”,因此现在每篇文章的平均阅读时间越来越短、阅读完整率越来越低。信息看都看不完,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呢?
我的一个朋友 H 是个热心肠爱八卦的正义青年,针对“薛之谦被包养”的话题在一天之内刷了几十条朋友圈,义愤填膺的程度就好像是他被薛之谦坑了 1000 万。在网上,朋友 H 不是个例,薛之谦的微博评论下除了坚持站自己 idol 的粉丝,全是骂薛之谦“渣”的群众。先不管李雨桐的话是真是假,薛之谦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明星,李雨桐知道怎么样能最好地报复到薛之谦,就她这一波带节奏的能力是可以给满分的。
美国心理学家佩蒂和卡西奥普曾假设人们被说服时存在着两种基本路径——中心地或者边缘地路径。中心路径即辩证性看待事物,对事实、观点加以权衡考虑,在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边缘路径指的是人们不过多思考仅仅依据简单的、尚未被证实的线索对问题作出正确、错误的反应。群众容易被舆论操纵是因为人们往往只对跟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才愿意加以深入思考,而对跟自己无关的问题,喜欢依靠最表面的线索做出简单粗暴的判断。
前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较慢,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大都来自传统媒体,换言之,媒体是有能力控制老百姓看到什么样的信息,进而使得舆论朝发布者希望的方向发展。步入后互联网时代,在全国有 9 亿人都在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各大 UGC 平台的崛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成本非常低,安迪·沃霍尔也说过“在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名 15 分钟”,很明显,这次李雨桐出名了。
我不是薛之谦的粉丝,本文也并不针对他俩谁对谁错做出评价。我只是很厌倦李雨桐这一类人的行为。选择在大众平台发声,无非就两个目的,吸粉或者炒作,李雨桐之后,还多了一个用处——致人死地,而吃瓜群众,就是她的工具。你在网上用力捍卫你的偶像,或者你保存了大量的截图,发了大段大段的话去 diss 别人,你觉得宣扬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正义的捍卫者,道德的清道夫。可是就算是这般用力地声嘶力竭后,你又能得到什么?怕只是 kill time 的充实感把。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大了,我们却将这种能力摒弃了。我们开始人云亦云,被动接受知识,一言不合就 diss 别人。我们可能没办法100%做到独立思考,但至少有一些途径能阻止我们变成“傻子”。
1、不要盲目听信“大 V ”“专家”的观点
从古至今,人的本能就是服从权威,所以不断有各种大 V 和 KOL (关键意见领袖)出现。这些人利用对人们的影响力,将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大众,抑制大众的思考力,直至将大众有限的注意力禁锢在一个固有的圈子里,越来越难以接受其他相反论调的价值观。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我们就离被收“智商税”的傻瓜不远了。
2、打破固定思维,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大部分人在思考问题时,第一反应是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尝试用原有的价值观去判断对错。这其实禁锢了你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开始你就把自己的价值观当成对的标准,而与你的价值观相悖的观点都是错的。李叫兽有个关于“用函数画菊花”的例子可以借鉴。具体做法即分解法,花瓣是两段弧形拼成的,弧形是圆的一部分,圆是由无数个多边形组成的,多边形是由多条直线组成的封闭图形,所以最后的问题就成了如何画一条直线。通过这种方式思考,能够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找到事物的本质。
3、要有选择地多输入
最经济高效地提升自己思维能力的方式永远是读书。碎片化知识看再多依旧是碎片,别妄想靠这个能形成一套体系。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读一类书,通过思维导图或者读书笔记记录,最后内化成自己的思考逻辑。比如说,我现在想要转型做运营,我就先找了一些比较好的运营书籍来看,也报了相关的课程,大致搞懂了运营是什么。然后空闲的时间就看公众号发的运营小技巧,慢慢地就自己对运营也有概念了。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好比一棵大树的枝干,碎片化时间获得的知识是给树添枝加叶的。
难道因为生活的不公平
你就心甘情愿当一颗韭菜
等着被别人收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