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爱一座城绝不只爱它的框架、它的建筑,那未免简单肤浅,毋庸置疑必会爱它的灵魂更甚之。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却觉得它再宏伟精巧也不过是形式美,就如人颜值再高不附之有趣的灵魂也是皮囊而已,缺少的是拨动它琴弦的手指,只有那指尖才能带给它灵动,那手指便是故事、文化和历史---只有赋予了建筑内容它才真的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才能让人与它同呼吸共命运。历史成就古城,故事晕染温度,城池便走进了人的心里,便不再是一些线条、砖瓦和钢筋水泥的艺术,而成为一座温暖的家园。
所谓文化是城市的名片,赋予了城市文化,它便有了灵魂,而文化的有力支撑是文化名人。他们让思想有了交锋和多元性,城市和建筑都因之而生动起来。不喜欢过于繁华和嘈杂,可是没有那么多声音怎么成就一个城市的丰富立体和神秘有趣呢?北京是这样的古城,是奢华与质朴建筑的集合地,是文化名人聚居地,鲁迅、胡适、矛盾、齐白石、梁思成、徐志摩、林语堂、张恨水、老舍……沈从文说:在中国要想成为作家,必须到北京住三年 。很多文人骚客都和北京有着不解的渊源,北京成就了他们,他们在北京的文化史册浓墨重彩……
我喜欢北京,喜欢故宫长城,喜欢护城河角楼在夕阳中的沉静,喜欢角楼上始终守卫在那里的兽脊,自我有记忆它就默默地不知疲倦地守望着它的皇城,看尽人间事,不悲不喜不言不语。喜欢景山北海,喜欢天坛地坛,喜欢名人故居,喜欢曲曲弯弯的北京胡同,喜欢胡同里的古树、花草阳光、掉落漆皮的大门、风化的石鼓、静默的门环、晾晒的大花被面,摇着蒲扇的大妈大爷,光圈里的轮椅,轮椅上眯着眼的病人,喜欢盘旋来去的白鸽倏忽而过,喜欢冰糖葫芦和磨剪子锵菜刀的叫卖由远及近,由近又远,喜欢耳边带着儿话音的北京大妈大爷边幽默边矫情……所有这一切都是我眼里的风景,琐碎而充实,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动,都让我体味活着的意义。
喜欢北京当然离不开老舍先生的影响。老舍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艺术的北京,字字句句堆起了人们念想里的北京城,有人说老舍是被北京的城墙和四合院带大的,北京是老舍的家乡,中国文化是老舍的心跳,我只有读到这样的字眼才愿意去理解老舍的离开,那个扭曲了的时代病了的北京让他身心都遭受着不堪的折磨,他的离开该是另一种抗争,北京之于他无法承受之重……
我喜欢老舍笔下北京城里的草根生活和他们行走的街巷。今儿咱就从一条街逛起……这条街是多年前老舍眼中北京最美的一条街:北京阜景一条街。它由景山前街、文津街、西安门大街和阜成门内大街四条街衔接而成, 阜景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深厚,是条气势非凡的皇家干道,又在干道两边分布着市井胡同,像是北京城的主动脉和无数毛细血管,皇家贵胄的气息交织着民间的烟火,让这条街无法不美得非同凡响。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描述这条街时借祥子的口说: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
是啊, 让我再用草根儿的眼历数一遍家珍吧:东起中国美术馆、北大红楼、紫禁城、护城河、角楼、北海团城景山、北平图书馆、文津街、西什库教堂、元代的万松老人塔、缸瓦市、广济寺、白塔寺、历代帝王庙、鲁迅故居,止于阜成门。无一不是史中瑰宝……
据说旧日的阜景街“一街看尽七百年”,历史积淀至今该又深厚了百余年吧。当我选择快速游览整条街时,目光所及,景色之美,内容之丰,如逆流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在活着的史书里历经过往,时光隧道里,建筑、风景、长袍、故事和耳边的清风每一样都让我醉在其中。北京城几百年的沧桑巨变只要你想随处都可以找到痕迹触摸,让你细数岁月的疤痕……这条街让历史像巨轴画卷一样在眼前展开,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感觉时时会袭击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喜欢在这街上细细体味,总想通过我这草根的眼来记录下每处风景以及灵魂被无数次触动的瞬间和情绪,这所有的底色都是我对北京城的深爱,它的美它的丑它的所有, 它就是之最,就是唯一……
近年兜兜转转四季流连在这条坐拥精神与建筑无价财富的街上往返了无数次,带着欣赏和敬畏转遍了整条街的角角落落,每次都会爱恋多一点,感慨多一点,发现多一点,风景不同一点,人物立体一点,对北京的喜爱也因之更加醇厚许多。
慢慢地这条街被走成了我心坎上的街,那些气势磅礴的历史变迁,那些心头细碎的欢喜,此起彼伏的震撼,无数飘忽的情绪胶着着历史的底蕴编织成一条特殊色彩的街深深印在我心底,它不再是一条街, 而成为北京城的缩影,成为每每提及便在我心上流动的风景……
逛街您且别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慢慢欣赏……
当时间充裕,逛街之前我会先去离五四大街不远的老舍故居拜望,北京的四合院是我一生的钟爱,无论什么样的奢华都无法撼动它在我心中的位置,许是我的少年在那里度过的缘故吧。院子不用大,温馨就好。老舍先生就住在这样一间四合院里。
这间远离浮华嘈杂的小四合院虽在市中心毗邻王府井东风市场,却又藏于市井“丰富胡同”的西边一角 ,原名丰盛胡同,取自曾住在这里的一公主的名字。进入小院便立刻远离了喧嚣,想当初老舍先生必是想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才找到这样一份宁静所在,门口影壁墙上老舍夫人书写的大大的福字立刻会占据你的眼球,再溢满你的心,似乎走进这四合院便走进人间幸福地,那幸福该一下子沁润你的心肺,然而老舍先生的逝去却分明是对这个期望的讽刺,每次它扑入我眼帘的时候 ,老舍先生的境遇都会让我的心泛起无限的酸楚,他生于北京终于北京,对北京有无限的爱恋 ,创造了无数生动的北京故事 ,然而他喜欢的北平湖却是他最终的归宿,他文风细致幽默讽刺,连他选择终结的方式都是对当时扭曲的一个莫大讽刺……
这间小小的四合院本有无限温馨的,喜爱花草树木鱼虫的老舍和夫人让这小院既有百姓的烟火气又升华出超凡脱俗的淡然和书香气,老舍在小得转身就可以碰到书架的西耳房写下了多部传世佳作,著名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及《全家福》,还有为纪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都是在这儿一字一字写出来的,伴着清风明月,伴着花香果香,伴着鱼虫游弋和孩子们欢快地嬉闹。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学校里有个小教堂,《四世同堂》的拍摄还在这选过景,好多学生还做过群众演员,算是我们和老舍最近的交集,可惜那天我们年级去春游了好像……此外还有大量的曲艺、散文、诗歌、论文、杂文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这是他最后的居所,那个黄昏他被揪斗身心俱疲地归来后不久对院子里的孙女儿说:和爷爷说再见。出了这四合院就再也没有回来,成了此生的不见。不知在太平湖畔他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最后还是没有走出被玷污了那份纯净的泥淖,选择了遁世,去找寻心中的宁静……每次看到他书房永远停滞在那24日的月份牌,我心里的怨就会弥漫,那样一个病态的年代让一个文学巨匠就这么屈辱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曾如此钟爱的北平,他用离开告诉那个年代:人间不值得。
尤其喜欢深秋的这个小院,那两颗河南品种的火柿子树在这个小院里蓬蓬勃勃,果实累累地欢愉着,每一颗果实该都饱含着对主人的情话吧,它们给小院延续着无限的诗意和生命力……老舍夫人由此叫他们的家:丹柿小院……如今那树仍每逢秋季便会火红了整个院子,像是对主人的怀念和召唤,像是用自己的灵性慰籍曾以为伴的那有趣的灵魂,因为爱这小院越发让我颇感秋短愁长……我总会在小院里的长凳上静坐片刻,望着那大大的鱼缸,望着老舍先生的雕像,凝望着他的眼神,便觉:他去他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