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解读
【大纲原文】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8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副省级、地市级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分别命制试题。
(一)副省级
副省级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相关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准确理解把握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二)地市级
地市级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市级突出了贯彻执行能力的测查,对应的题型是应用文写作。所以几类应用文的格式、结构大家务必掌握。
五、对近两年申论考试大纲中“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阐释
◎副省级里“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阐述由“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换成了“准确理解把握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
◎地市级里“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阐述由去年的“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换成了“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由此可见,申论的作答还是要尊重材料,源于材料,是基于材料基础上的适当引申。
[if !supportLists]一、[endif]阅读理解能力—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全面”、“准确”、“提炼”、“给定资料”、“本质”。
1.“全面”。也是题目的一个常见要求,潜台词有3个方面,一是答案采分点较多且分散的,这提示我们在阅读材料过程中不能够跳读,一定要一句一字的阅读,勾画重点,这样才不会有遗漏;二是答案都是来源于材料,因为每个人思维、知识结构、看问题的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按照自己想的答案那就没办法评卷,因此只有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答案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无遗漏。三是在阅读材料首先要通读材料,确定材料围绕一个主题对象有几个大的层次,也就是答案大的要点。比如题目要求概括做法,你在阅读材料过程首先就要通读材料把握有几个不同层面的做法,然后再从每个层次中寻找关键词。
2.“准确”、 “给定资料”。大纲阅读理解能力简短的50个字,这两个词就出现了2次,其实意思都是“准确”。申论做题的一个重要寻找答案的方法就是“高频词原则”,我们常说重要的事要说3遍,反复强调的就是观点。那么什么样的答案才叫准确,显然从材料中提取的才能叫准确 ,而且是以直接摘抄居多。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阅卷老师每个人的水平、对文字的解读各有不同,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阅卷就会失去严谨性和科学性;二是每个考生的知识结构、看问题的角度也是不同,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申论考试是要为国选材,那么必须要做到公平、严谨、科学,所以,基于上述的情况,考生之间、阅卷老师之间对文字的解读大相径庭,又要做到准确,统一评卷标准,那只有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句。“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也是包含这2个意思,一是要求考生要从材料中提取观点,所以观点才是答案,材料中对观点的解释或者举例说明不是答案;二是观点是材料中有的,不需要你自己去想,重点是要学会找到。而所谓的“提炼”原本含义是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所要的东西或比喻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等弃芜求精的过程,意思也是观点原本就有,但是隐藏在材料中,你要会剔除杂质,提取精华,所以寻找提取观点就是弃芜求精的过程。比如 “L省建立健全专家联系制度,各级班子成员、部门党委(党组)书记分别结对联系一批专家教授、名医大师、技术骨干,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专家联系制度”是作者观点,后面 都是对这个观点的解释说明,所以答案取前面的可以了。
3.“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告诉我们材料中部分内容是现象,是外在表现,需要考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概括出一般规律。我们举个申论材料中常见的例子,“临西村拓宽硬化道路、安装路灯、实施饮水工程、新建幼儿园……”,这里是作者在说该村庄做的一系列的非常具体举措,是外在的表现,那么作者本质想表达的什么呢?其实是“改善基础设施”。这里引入一个逻辑学术语“种属关系”,又称包含于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也就是大类;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也就是小类。前面例子中“道路、饮水工程等”都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所以基础设施是属概念,是大类,是作者想要的反映的事物本质,而“道路、饮水工程”是种概念,是小类,是材料中具体的表现,需要你把种概念转化为属概念,这就是概括能力的体现,非常重要。再比如“村民开始种桃树、梨树、枇杷等,养猪、牛、养等”,这里怎么转化呢?“种桃树、梨树、枇杷”是非常具体,能看的见、摸得着的,是种概念,那本质是什么?发展种植业,是抽象的,属概念;后面养猪、牛、养显然就是发展养殖业。因为这个实在太重要,再给大家举个省考的例子“在日新鲜果公司车间里,多条现代化选果线依次排开,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检测出每颗苹果的大小、糖度、瑕疵等。公司刘经理指着生产线上的机器介绍说:“这台机器堪称是整条选果线的中枢,如果苹果有瑕疵,它可以准确地标记并筛选出来,同时为后续选果提供数据支撑。”分级分选更好地提高了苹果价值,实现了优果优价、以质论价。”这个时候就不能直接摘抄“苹果的大小、糖度、瑕疵等”需要转化为苹果品质或者苹果质量。“大小、糖度、瑕疵”只是苹果品质的部分具体表现,是种概念,这个必须要转化为属概念,直接摘抄这个点肯定不得分。那有同学又要诉苦,我积累不够,概括不出来。这里我要强调的是:(1)材料中需要你用到这种种属转化的地方不多,大多数都是直接摘抄;(2)需要你转化概括的材料中也会有提示,只是你需要细心才能发现,前面的例子苹果质量怎么概括出来的呢?实际上材料后面有“实现了优果优价、以质论价”,这个“质”就是给你提示的;(3)确实有很少部分需要你自己去概括出来,但是也不要担心,考查都是非常常见的或者热点的,要是实在概括不出来也没关系,能够准确摘抄和根据材料提示词概括出来就已经够你上岸了。
综上所述,从大纲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来看,有3个方面需要我们做到:1.全面阅读材料,不要跳读,尤其是有些同学习惯性默认材料开端就是背景介绍;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在给定资料中某一主题有几个大的层次;2.在每个大的层次中寻找到所有观点;4.在找到表达作者观点的位置提取关键词,尽量用原词,出现一系列类似具体事物,没有办法摘抄的时候就要注意用种属转换,由具体的表现揭示事物本质。其实这也是做申论最本质的内容,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阅读理解能力是做好申论的基础,其余3个能力都必须建立在具备这种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提升。
二、综合分析能力—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思考资料的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分析”、“归纳”、“合理的推断和评价”。
1. “分析”。是指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关系。具体落实到申论材料中,就是把题目要求的主题分解成几个小主题,按照要素可分为含义、原因、表现、意义、危害、对策等多个层面展开论述。“多角度思考资料的内容”就是要就是根据材料是围绕上面那几个层面论述而展开分析。
2. “归纳”。这个能力和前面“本质”意思差不多。对归纳词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归拢并使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跟“演绎”相对),在逻辑学上就是要求从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体现在申论有2个层面。一是有条理,最好标上序号;二是概括出一般原理,这和前面阅读理解中“揭示本质问题”意思是一样,逻辑层面就是要从种概念转换到属概念或者说从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
3. “作出合理的推断和评价”。所谓“推断”的意思是根据事实或前提推论,在申论就表现为根据材料中原作者的观点推出结论;所谓的“评价”意思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在申论中就表现为对原材料作者的观点要有一个结论的评价,包括3个层次,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是要辩证的看。通常题目中还会有“观点明确”的要求或者直接问“你的看法”。所以,根据大纲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在做综合分析题的时候要做到:1.结论先行,这个结论可以是推断性或者是评价性,根据题目的要求;2.根据“分析”的概念,要从原因、意义、危害、对策等多个角度去展开论述,具体要依据材料有哪些角度;3.要体现归纳,要有层次,由具体表现上升到普遍规律,和前面的本质是一致的。
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说申论小题中可以有一定自由发挥空间或者说可以用部分自己的话来作答的题型也就是对策题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大纲和2010年-2019年的大纲有了变动,我们对比一下。
10版的: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20版的:准确理解把握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
很显然,从字面意思看20版更加精简,去掉了“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 也不再需要“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这是不是要求降低了呢?同学你想多了,在公考内卷这么严重的情况下,要求怎么可能降低呢?20版本质上是更加强调对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难度实际上加大了。你仍然是需要“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但是并不是说你可以天马行空,大纲中最开始就说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也就是说,你提的对策要符合机关工作的基本要求,要站在政府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对策怎么提呢?“准确理解把握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对策,可能材料中有部分对策,这个时候要优先用材料中的对策,材料没有的要站在政府角度,运用机关工作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提出对策。
四、文字表达能力
熟练使用指定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表达观点和思想。
要说前面3种能力在题型上的体现有所侧重,但是文字表达能力对针对所有题目,因为都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
什么叫特定的语种?申论中的语种指的是现代标准汉语,不包括汉语方言,更不能用英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种。
表达方式要求运用说明、陈述、议论方式,侧重客观事实,不包括:抒情、描写这类带有感情色彩的方式,主要是因为政府公文写作中主要就是应用这三种表达方式,这里也告诉我们,申论和语文的区别,或者说申论大作文和平时写的作文是不一样的,不要求文采,语言再优美都没有用。
准确规范:其中准确和前面阅读理解中“准确”是一个意思,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原词,规范是指材料有些关键词是不能直接使用,太过啰嗦、口语化或者一系列类似名词,表达不规范,需要概括,其实也是前面阅读理解中概括的要求,两者是对应的。
简明畅达:所谓简明就是虽然答案要求准确,来源材料,但是材料的句子很长,有很多修饰语,这时是不能大段抄材料,这时要取句子主干,即主谓宾,通常情况主语是可以省略,所以在申论小题中,答案多采用是动宾结构的短句。而所谓畅达就是书写出来的短句答案是通顺的,不要有病句,语义也要连贯,要让阅卷人看的懂。
了解了考纲,我们接下来分模块的学习申论就会容易很多。